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17的博文

解读孙思邈的养生经(2)修道人

《要方--养性》的第二节“道林养性第二”是介绍养性的方法。养性,就是现在养生的意思。在养性之前,特意加用“道林”二字,因为孙思邈自己就是个修道之人。 《旧唐书--孙思邈列传》记载: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大意为:孙思邈,15岁就擅长谈论庄子、老子及百家学说,还喜欢注释经典古籍。 庄子、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见,孙思邈在年少时就开始修道。 《续仙传》是唐朝末年至五代南唐杨吴人沈汾编撰的一部记录神仙传说故事的著作,收录唐朝到五代十国36人的成仙事迹。 其中卷写到:周宣帝时,以王室多事,(孙思邈)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求度世之卫。......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晨起沐浴,俨其衣冠,端然而坐,谓子孙曰: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来往。俄气绝。遗令薄葬,不设盟器牲牢之奠。月馀颜色不变。举尸入棺,如空衣焉,已尸解矣。 大意为:周宣帝时(公元579年),孙思邈欲避乱世,所以隐居于太白山当道士,炼气养形,以求度乱世而自卫。永淳元年(公元 682)二月十五日,孙思邈早晨起来沐浴身体,衣冠整齐的端正拱手而坐。他对子孙说:“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往来。”一会儿便辞世而去。他在遗嘱中指示“薄葬”,不用任何殉葬器物,不用猪牛羊牲。孙思邈去世后一个多月,容貌没有改变。把他的尸体放入木棺中去时,轻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样,当时的人们都感到奇怪,修道之人则称其“已'尸解'矣”。 宋、金以来统治者对孙思邈屡加褒崇,赦其祠为“静应妙”(今升仙台)。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因此后世又称他是“孙真人”。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提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可见,真人,就是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 因此,孙思邈是个修行有术、已经得道的修道人。 (梁針灸寫於2017年12月)

解读孙思邈的养生经(1)总论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养生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由于养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41岁,他是史书记载中最长寿的中医师。 他精通道家典籍,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另外,他的另外一本著作《摄养枕中方》,则专门论及如何养生。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阐述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千金翼方--养性》、《摄养枕中方》等文章中。本文尝试从这三篇文章中将孙思邈养生经的内核挖掘出来,供当代对健康长寿有兴趣的人参考。 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将《备急千金要方》简称为《要方》、《千金翼方》简称为《翼方》、《摄养枕中方》简称为《枕中方》。 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具体操作方法详见于《要方》一文,而《翼方》是为补《要方》之不足而作,而《枕中方》差不多是将以上两书的养生要点重新写一遍,再增加一些其它内容。 《要方》较全面地介绍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集中在第八十一卷——第八十二卷,全文共分为八节: 1.养性序第一; 2.道林养性第二; 3.居处法第三; 4.按摩法第四; 5.调气法第五; 6.服食法第六; 7.黄帝杂忌法第七; 8.房中补益第八。 《翼方》中的养生之道,较短,集中在第十四卷《养性第五》这段文章里面。 《枕中方》全书,均为养生之道,有很多内容与《要方》和《翼方》的以上部分重复,但是也有很多内容不同,全书分为以下几部分: 1.序 2.自慎 3.仙经禁忌 4.仙道忌十败 5.仙道十戒 6.学仙杂忌 7.导引 8.行气 9.守一 10.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梁針灸寫於2017年12月)

妙不可言

可以治療或者舒緩很多疾病, 對於老年人, 效果尤佳。 如果能夠堅持2--3分鐘, 效果會非常好。 如果累了,換腿再做。 每天做幾分鐘即可。 (梁針灸寫於2017年12月)

舒緩胃腸疾病,減肥

常做此動作, 可以舒緩—— 胃腸疾病。 對於減肥—— 也有一定效果。 (梁針灸寫於2017年12月)

舒緩婦科疾病

這個姿勢,可以舒緩某些婦科疾病。 比如卵巢腫瘤,子宮肌瘤。 不用每天做,三五天做一次即可。 每次只需做1--2分鐘。 (梁針灸寫於2017年12月)

孙思邈:大医精诚

《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第二 医术精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⑿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⒀,是吾之志也。 大医之体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为医之法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

孙思邈:大医习业

《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梁針灸寫於2017年12月)

《新唐书》孙思邈列传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嘹。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照邻有恶疾,不可为,感而问曰:「高医愈疾,奈何?」答曰:「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失则烝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端则燋槁,发乎面,动乎形。天地亦然:五纬缩赢,孛彗飞流,其危诊也;寒暑不时,其蒸否也;石立土踊,是其瘤赘;山崩土陷,是其痈疽;奔风暴雨其喘乏,川渎竭涸其燋槁。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金乏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 照邻曰:「人事奈何?」曰:「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 复问养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贷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知此则人事毕矣。」 初,魏徵等修齐、梁、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永淳初,卒,年百馀岁,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孙处约尝以诸子见,思邈曰:「俊先显,侑晚贵,佺祸在执兵。」后皆验。太子詹事卢齐卿之少也,思邈曰:「后五十年位方伯,吾孙为属吏,愿自爱。」时思邈之孙溥尚未生,及溥为萧丞,而齐卿徐州刺史。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梁針灸寫於201

《旧唐书》孙思邈列传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 师,嗟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之赋,其序曰:“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孙思邈处士居之。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先生之俦也。”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     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寝,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孛彗飞流,此天地之危诊也。寒暑不时,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天地之瘤赘也;山崩土陷,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渎竭涸,天地之焦枯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又曰: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     初,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