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方--养性》的第二节“道林养性第二”是介绍养性的方法。养性,就是现在养生的意思。在养性之前,特意加用“道林”二字,因为孙思邈自己就是个修道之人。 《旧唐书--孙思邈列传》记载: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大意为:孙思邈,15岁就擅长谈论庄子、老子及百家学说,还喜欢注释经典古籍。 庄子、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见,孙思邈在年少时就开始修道。 《续仙传》是唐朝末年至五代南唐杨吴人沈汾编撰的一部记录神仙传说故事的著作,收录唐朝到五代十国36人的成仙事迹。 其中卷写到:周宣帝时,以王室多事,(孙思邈)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求度世之卫。......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晨起沐浴,俨其衣冠,端然而坐,谓子孙曰: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来往。俄气绝。遗令薄葬,不设盟器牲牢之奠。月馀颜色不变。举尸入棺,如空衣焉,已尸解矣。 大意为:周宣帝时(公元579年),孙思邈欲避乱世,所以隐居于太白山当道士,炼气养形,以求度乱世而自卫。永淳元年(公元 682)二月十五日,孙思邈早晨起来沐浴身体,衣冠整齐的端正拱手而坐。他对子孙说:“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往来。”一会儿便辞世而去。他在遗嘱中指示“薄葬”,不用任何殉葬器物,不用猪牛羊牲。孙思邈去世后一个多月,容貌没有改变。把他的尸体放入木棺中去时,轻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样,当时的人们都感到奇怪,修道之人则称其“已'尸解'矣”。 宋、金以来统治者对孙思邈屡加褒崇,赦其祠为“静应妙”(今升仙台)。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因此后世又称他是“孙真人”。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提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可见,真人,就是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 因此,孙思邈是个修行有术、已经得道的修道人。 (梁針灸寫於2017年12月)
Natural treatment, Natural healing, Acupuncture, Herbs, Qigong, Meditation, Tuina, Cupping, Gua 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