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现中药后,为了方便起见,会像生了小孩一样,给它们起一个动听的名字。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中药名见于殷商甲骨文,其中有“治疟疾用枣”的记载。“枣”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中药,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能补血,改善脾胃功能不好尤其对腹泻、易疲劳等症状。在中国的一些地方,现在仍然有结婚送青枣的风俗,取这种中药的谐音,祝福新婚夫的妇“枣生”贵子。
人们给中药取名,不是想怎么叫就怎么叫。婀娜多姿的中药名吸收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是中医药文化史上最早绽放的鲜花。中药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而不叫其他名字?这里面有很多讲究。众所周知,中国地大物博,中药资源非常丰富。同一种中药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生长,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为了区分,一些中药干脆就用产地来命名。例如川连主要产于四川,广藿香主产于广东,建曲主产于福建,云茯苓主产于云南,关防风主产于东北,怀地黄主产于河南新乡(该地区在明清时期属于怀庆府),潞党参原产于山西上党郡(隋朝改称潞州),阿胶主产于山东东阿县,苏合香则主要来自古苏合国
有些中药的产地没有特色,但药材或植株的形状让人过目难忘。如马兜铃的果实向下垂,像马头项上垂下的铃铛;牛膝的茎上有突出的结节,像牛的膝关节;人参的根入药,生长时间久的人参根像人;连翘果实像莲蓬,比周围的植物都要高。另外,乌头的块根像乌鸦的头,狗脊的外形像狗脊的毛,大腹皮的外形像挺着一个啤酒肚,猪苓的跟块颜色黑得像猪屎,丁香的花蕾呈“丁”字且有香味。根据特殊的外形,人们给这些中药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
类似的,有些中药材因为具有某种天然的颜色而得名。如金银花新开的花是白色,两三天后花色转黄,在同一根花枝上,经常是新花、旧花相间出现,似金如银。白薇的根形细微、颜色洁白,白茅根则是叶似茅草、花絮和根部洁白胜雪,红枣、朱砂、丹参都是红色,青皮是橙未成熟时的青色果皮,紫草的根、紫花地丁的花都呈紫色。
另外的一些中药材,由于具有某种特殊的气味,古人就用这种气味来命名它。如麝香香气远播,香附、降香、檀香等都有特殊香气,败酱草有陈酱的特殊气味,鱼腥草有鱼腥味,臭梧桐、臭草、臭茉莉等均有各自的“臭”味。有些中药则是以口尝的味道命名。如细辛味辛,甘草、甘蔗味甜,酸枣仁味酸,苦参、苦桔梗味苦,五味子皮肉酸甜、果核辛苦、全果实味咸、五味俱全。
有些中药材则按药用的部位命名。如葛根以根茎入药,苏木以茎干入药,夜交藤以藤入药,地骨皮以根皮入药,菊花以花蕾入药。其他如动物类的蝉蜕、熊胆、牛黄、龟板等。矿石药如带有磁性的磁石、手感细滑的滑石。
也有些中药材按照功效来命名。如防风能治疗多种风邪引起的头痛,泽泻能使体内水湿外泄,益母草可治多种妇科病,千年健去除风邪能延长寿命,远志健脾养胃能提高智力安神强志,骨碎补是治疗跌打损伤、补骨碎的要药,王不留行催乳迅速即使是皇帝的命令也阻止不了。
此外,中药名还能组成一些特殊的“方队”。如数字药名:零余子、半边莲、一见喜、两面针、三白草、四方藤、五味子、六月雪、七星剑、八月札、九香虫、十大功劳、百部、千年健、万年青等。十二生肖药名:鼠妇虫、牛膝、虎杖、菟丝子、龙骨、蛇床子、马钱子、羊蹄草、猴枣、鸡血藤、狗脊、猪苓等。
故事留美名
有些中药的名字背后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在我们常用的几百种中药中,几乎每一种中药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的故事还有神话色彩。五彩斑斓的药名故事,不仅使中药知识通过口头相传得以普及推广,而且寄托了古人对生活的要求与希望。当归的故事就寄托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相传有个青年新婚不久就外出采药,同妻子约定三年之内回来。谁知三年后仍不见青年归家,他的媳妇忧思成疾,得了一种妇科病,月经紊乱,心慌头晕,生活十分凄凉,被逼改嫁他人。没想到媳妇改嫁不久后,男青年就回到了家乡。他质问媳妇为何不等自己。媳妇哭诉道:“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男青年听后也懊恼不已,把采集到的草药根送给媳妇,居然治好了她的妇科病。这事在乡里传开以后,一些得了妇科病的妇女也找这种药服用,居然都痊愈了。从此,人们知道这是一种妇科良药,给它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叫当归,告诫后人要汲取“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惨痛教训,珍惜甜美的爱情生活。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潘州郎中郭使军,治疗小儿疾病喜欢使用一种叫“留求子”的中药,效果非常灵验,久而久之这种中药就被老百姓改名为“使君子”。
何首乌则与顺州一位叫何田儿的老人有关。传说他年纪很大了仍然不能生小孩,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并服用了何首乌。不久他的头发由白变黑,能生小孩了。后人为了纪念他发现这种药物,就把他的姓氏和药物的功效结合成这位中药的名字——“何首乌”。
牵牛子传说是田野农民服用这种药以后病愈,牵头牛酬谢大夫。也有人说,牵牛花的命名与它在天亮前盛开有关。因为古代没有钟表,只能依靠自然界的生物钟来确定劳动的时间。牵牛花开了说明天亮了,该牵牛去劳动了。
另外,杜仲是因为传说中一个叫杜仲的人进服此药后得道成仙得名,刘寄奴是因为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在战争中发现该药治疗刀伤效果良好获名。
避讳传趣名
像刘寄奴这样,直接用帝王名字命名的中药很少见。因为在中国的古代,直接书写和称呼帝王的名字,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而必须用其他字代替。这种不直呼名字,而用其他字代替的现象叫避讳。避讳是中国古代值得关注的文化风俗之一,它多是出于维护权威的考虑。这种风俗对人的影响不容低估。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为避父亲司马谈的讳,在自己撰写的130卷《史记》中,居然没有一个“谈”字。为避讳,一些中药名也不得不多次更改。中药常山原名“恒山”,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叫“常山”。清朝康熙皇帝叫玄烨,为了避他的名讳,朝廷规定凡是“玄”字都得改成“元”字,中药玄明粉、玄参和玄胡索因触讳犯忌,分别被改名叫元明粉、元参和元胡索。山药本名叫“薯蓣”,最初为了避免与唐代宗李豫的名同音改成“薯药”,后来又为了避宋英宗赵曙的名讳改叫“山药”。这种为了维护帝王(长辈)权威而迫使中药再三改名的社会现象,不能不让人望史长叹,徒唤奈何!但是,因避讳改名并不是全无是处。有些中药名本来不文雅,改名后却变得雅致有趣。当我们认清这些中药的“庐山真面目”时,常常忍不住捧腹大笑,拍案惊奇。
单从字面理解,人们多会认为,“百草丹”和“百草霜”是药师踏遍名山大川,浪迹五湖四海,采集100种草药才制成的灵丹妙药。其实,“百草丹”是羊肚子里的草积块烧成的灰,是治疗恶心呕吐的良药,因为羊吃百草,故名:“百草霜”是杂草燃烧以后附着锅底或者烟囱的灰烬,因为灶焚百草,故名。有了这点中药知识,我们不难发现,孙悟空原来也是一位“神医”。《西游记》第69回记载,他在替朱紫国国王治病时,要猪八戒“将锅脐灰刮半盏过来”。“锅脐灰”就是“百草霜”了。
“粪便”两字令人生厌,中医师不愿提,老百姓不愿看,因此入药时必须改个文雅的名字。中药“人中白”和“人中黄”单看字面,意思很难理解,但熟悉中药的人都知道,它是人尿自然沉淀后析出的固体物的加工品。白丁香,单看文字以为此物色白且有香味,很难想到它居然是麻雀的干粪便,因为能化积、消翳、治疝气而获此美名。蝙蝠的干燥粪便具有清热明目、散结消积的作用,能治疗夜盲、白内障、角膜云翳,将它研细和猪胆汁做成绿豆大小的丸剂,饭前服5粒,可以治疗小儿夜盲症,被称为夜明砂。野兔的干燥粪便具有明目杀虫的功效,因为野兔常常站立起来东张西望,观察周围的动静,好像很崇拜自己那位陪伴嫦娥一起升月的祖先,故名“望月砂”。
更可笑的是,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药名叫“鸡屎白”。别看它出身低贱,历代医家都对他委以重任,李时珍认为他治疗“膨胀”有特殊疗效,《活幼全书》记载把它和丁香研细用米汤送服可以治疗小儿腹胀黄瘦,近代临床报道它与麦麸慢火加热时拌入酒精热敷可治疗肩周炎、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和关节炎等。把粪便叫做“砂”、“香”、“脂”等,掩盖了他们令人不快的一面,使人容易接受。如果直呼其名,毫不避讳,处方上开列××粪便多少克,岂不让人大倒胃口、难以下咽?给不雅的中药名起一个雅致一点的名字,这实在是一个明智的举动,体现了古代中医师们的仁术仁心。 凡轉載本網站文章,請註明本網站網址 http://www.liangzhenjiu.com
人们给中药取名,不是想怎么叫就怎么叫。婀娜多姿的中药名吸收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是中医药文化史上最早绽放的鲜花。中药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而不叫其他名字?这里面有很多讲究。众所周知,中国地大物博,中药资源非常丰富。同一种中药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生长,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为了区分,一些中药干脆就用产地来命名。例如川连主要产于四川,广藿香主产于广东,建曲主产于福建,云茯苓主产于云南,关防风主产于东北,怀地黄主产于河南新乡(该地区在明清时期属于怀庆府),潞党参原产于山西上党郡(隋朝改称潞州),阿胶主产于山东东阿县,苏合香则主要来自古苏合国
有些中药的产地没有特色,但药材或植株的形状让人过目难忘。如马兜铃的果实向下垂,像马头项上垂下的铃铛;牛膝的茎上有突出的结节,像牛的膝关节;人参的根入药,生长时间久的人参根像人;连翘果实像莲蓬,比周围的植物都要高。另外,乌头的块根像乌鸦的头,狗脊的外形像狗脊的毛,大腹皮的外形像挺着一个啤酒肚,猪苓的跟块颜色黑得像猪屎,丁香的花蕾呈“丁”字且有香味。根据特殊的外形,人们给这些中药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
类似的,有些中药材因为具有某种天然的颜色而得名。如金银花新开的花是白色,两三天后花色转黄,在同一根花枝上,经常是新花、旧花相间出现,似金如银。白薇的根形细微、颜色洁白,白茅根则是叶似茅草、花絮和根部洁白胜雪,红枣、朱砂、丹参都是红色,青皮是橙未成熟时的青色果皮,紫草的根、紫花地丁的花都呈紫色。
另外的一些中药材,由于具有某种特殊的气味,古人就用这种气味来命名它。如麝香香气远播,香附、降香、檀香等都有特殊香气,败酱草有陈酱的特殊气味,鱼腥草有鱼腥味,臭梧桐、臭草、臭茉莉等均有各自的“臭”味。有些中药则是以口尝的味道命名。如细辛味辛,甘草、甘蔗味甜,酸枣仁味酸,苦参、苦桔梗味苦,五味子皮肉酸甜、果核辛苦、全果实味咸、五味俱全。
有些中药材则按药用的部位命名。如葛根以根茎入药,苏木以茎干入药,夜交藤以藤入药,地骨皮以根皮入药,菊花以花蕾入药。其他如动物类的蝉蜕、熊胆、牛黄、龟板等。矿石药如带有磁性的磁石、手感细滑的滑石。
也有些中药材按照功效来命名。如防风能治疗多种风邪引起的头痛,泽泻能使体内水湿外泄,益母草可治多种妇科病,千年健去除风邪能延长寿命,远志健脾养胃能提高智力安神强志,骨碎补是治疗跌打损伤、补骨碎的要药,王不留行催乳迅速即使是皇帝的命令也阻止不了。
此外,中药名还能组成一些特殊的“方队”。如数字药名:零余子、半边莲、一见喜、两面针、三白草、四方藤、五味子、六月雪、七星剑、八月札、九香虫、十大功劳、百部、千年健、万年青等。十二生肖药名:鼠妇虫、牛膝、虎杖、菟丝子、龙骨、蛇床子、马钱子、羊蹄草、猴枣、鸡血藤、狗脊、猪苓等。
故事留美名
有些中药的名字背后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在我们常用的几百种中药中,几乎每一种中药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的故事还有神话色彩。五彩斑斓的药名故事,不仅使中药知识通过口头相传得以普及推广,而且寄托了古人对生活的要求与希望。当归的故事就寄托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相传有个青年新婚不久就外出采药,同妻子约定三年之内回来。谁知三年后仍不见青年归家,他的媳妇忧思成疾,得了一种妇科病,月经紊乱,心慌头晕,生活十分凄凉,被逼改嫁他人。没想到媳妇改嫁不久后,男青年就回到了家乡。他质问媳妇为何不等自己。媳妇哭诉道:“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男青年听后也懊恼不已,把采集到的草药根送给媳妇,居然治好了她的妇科病。这事在乡里传开以后,一些得了妇科病的妇女也找这种药服用,居然都痊愈了。从此,人们知道这是一种妇科良药,给它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叫当归,告诫后人要汲取“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惨痛教训,珍惜甜美的爱情生活。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潘州郎中郭使军,治疗小儿疾病喜欢使用一种叫“留求子”的中药,效果非常灵验,久而久之这种中药就被老百姓改名为“使君子”。
何首乌则与顺州一位叫何田儿的老人有关。传说他年纪很大了仍然不能生小孩,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并服用了何首乌。不久他的头发由白变黑,能生小孩了。后人为了纪念他发现这种药物,就把他的姓氏和药物的功效结合成这位中药的名字——“何首乌”。
牵牛子传说是田野农民服用这种药以后病愈,牵头牛酬谢大夫。也有人说,牵牛花的命名与它在天亮前盛开有关。因为古代没有钟表,只能依靠自然界的生物钟来确定劳动的时间。牵牛花开了说明天亮了,该牵牛去劳动了。
另外,杜仲是因为传说中一个叫杜仲的人进服此药后得道成仙得名,刘寄奴是因为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在战争中发现该药治疗刀伤效果良好获名。
避讳传趣名
像刘寄奴这样,直接用帝王名字命名的中药很少见。因为在中国的古代,直接书写和称呼帝王的名字,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而必须用其他字代替。这种不直呼名字,而用其他字代替的现象叫避讳。避讳是中国古代值得关注的文化风俗之一,它多是出于维护权威的考虑。这种风俗对人的影响不容低估。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为避父亲司马谈的讳,在自己撰写的130卷《史记》中,居然没有一个“谈”字。为避讳,一些中药名也不得不多次更改。中药常山原名“恒山”,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叫“常山”。清朝康熙皇帝叫玄烨,为了避他的名讳,朝廷规定凡是“玄”字都得改成“元”字,中药玄明粉、玄参和玄胡索因触讳犯忌,分别被改名叫元明粉、元参和元胡索。山药本名叫“薯蓣”,最初为了避免与唐代宗李豫的名同音改成“薯药”,后来又为了避宋英宗赵曙的名讳改叫“山药”。这种为了维护帝王(长辈)权威而迫使中药再三改名的社会现象,不能不让人望史长叹,徒唤奈何!但是,因避讳改名并不是全无是处。有些中药名本来不文雅,改名后却变得雅致有趣。当我们认清这些中药的“庐山真面目”时,常常忍不住捧腹大笑,拍案惊奇。
单从字面理解,人们多会认为,“百草丹”和“百草霜”是药师踏遍名山大川,浪迹五湖四海,采集100种草药才制成的灵丹妙药。其实,“百草丹”是羊肚子里的草积块烧成的灰,是治疗恶心呕吐的良药,因为羊吃百草,故名:“百草霜”是杂草燃烧以后附着锅底或者烟囱的灰烬,因为灶焚百草,故名。有了这点中药知识,我们不难发现,孙悟空原来也是一位“神医”。《西游记》第69回记载,他在替朱紫国国王治病时,要猪八戒“将锅脐灰刮半盏过来”。“锅脐灰”就是“百草霜”了。
“粪便”两字令人生厌,中医师不愿提,老百姓不愿看,因此入药时必须改个文雅的名字。中药“人中白”和“人中黄”单看字面,意思很难理解,但熟悉中药的人都知道,它是人尿自然沉淀后析出的固体物的加工品。白丁香,单看文字以为此物色白且有香味,很难想到它居然是麻雀的干粪便,因为能化积、消翳、治疝气而获此美名。蝙蝠的干燥粪便具有清热明目、散结消积的作用,能治疗夜盲、白内障、角膜云翳,将它研细和猪胆汁做成绿豆大小的丸剂,饭前服5粒,可以治疗小儿夜盲症,被称为夜明砂。野兔的干燥粪便具有明目杀虫的功效,因为野兔常常站立起来东张西望,观察周围的动静,好像很崇拜自己那位陪伴嫦娥一起升月的祖先,故名“望月砂”。
更可笑的是,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药名叫“鸡屎白”。别看它出身低贱,历代医家都对他委以重任,李时珍认为他治疗“膨胀”有特殊疗效,《活幼全书》记载把它和丁香研细用米汤送服可以治疗小儿腹胀黄瘦,近代临床报道它与麦麸慢火加热时拌入酒精热敷可治疗肩周炎、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和关节炎等。把粪便叫做“砂”、“香”、“脂”等,掩盖了他们令人不快的一面,使人容易接受。如果直呼其名,毫不避讳,处方上开列××粪便多少克,岂不让人大倒胃口、难以下咽?给不雅的中药名起一个雅致一点的名字,这实在是一个明智的举动,体现了古代中医师们的仁术仁心。 凡轉載本網站文章,請註明本網站網址 http://www.liangzhenj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