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到底是什么?
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地黄滋肾阴、菊花清肝明目......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已深入每个中医从业者的灵魂。如果我说黄芪不补气、当归不补血、地黄不滋阴……恐怕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且听笔者斗胆破执,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
我们翻开中药学课本,目录已经完全透露了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开篇分类的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补虚药等等,明确提示了学习中药是紧紧围绕着中药的功效展开的。但是细细一想,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我们看到病人有气虚、乏力的表现,就给用上黄芪补气吗?
中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最后一环的工具和手段,是服务于整个中医思辨过程的。没有独特的中医视角去看待问题,仅仅记住药味功效就想胜任临床医生的任务恐怕是不够的,也是本末倒置的。
比如中药服下后,能够使人体产生腹泻、血压升高、止泻、利尿、发汗等等作用,这个是药物产生作用后的现象,是个结果,是人体和药物种种复杂变化后产生的相,所谓“诸法空相”。因此,如果我们抱定一个虚幻的相去治疗疾病,其结果可想而知。有多少人逢失眠必加酸枣仁的,而临床疗效各自心知肚明。万事有因有果,我们还得想方设法去找到那个背后的因才能准确得到幸福的果。
中药怎样发挥作用?
那么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脏腑的呢?这里又不得不讲我们的时空观念了。以菊花举例:
《本草纲目》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时珍先生饱览群书,方可有此番见地,菊花九月采摘,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其他的花都已经凋谢、枯萎了,唯独它能饱经风霜而不凋。
还有托名于叶天士先生的《本草经解》,书中说:“甘菊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禀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风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
两本书对菊花的分析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菊禀秋金之全气,气味俱降,兼有苦味清火,其采摘的时间正好得到了自然界中最完全的金水之气,这个因素是该药发挥作用的最重要保障。燥金肃杀之气菊唯能独得其全,才能有平肝清肝明目的作用,又有其轻轻之质能上行头面,如此这般才导致了人们服用菊花之后起到了清肝明目的功效。它最主要的作用靶点在肺,以天地之间秋天之金性加强了人体肺凉降的功能,肺的凉降平抑了人体肝木的升发,这样看来才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因果链条。如果一个病人肺已经很凉了同时还兼有肝火,你还用菊花去清肝的话,一定是无效的。
如何学习中药最有效?
学习中药一定切忌机械背诵功效用法这种方式,虽然考试就考这个,但功效这种虚妄的幻相无法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问一问这味药为什么有这种功效,想一想它的性味归经,多看看本草,知道它怎么在人体中发挥作用的。我们就不仅仅能用它来清肝明目了,还可以用它来治中风(侯氏黑散)、甚至可以用来利小便、通大便。所以我说,菊花不清肝,菊花是凉肺以平肝的药。
再说黄芪,所有的人都认为黄芪补气,板上钉钉的事。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说黄芪起到了补气的作用,但不是补出来的气,而是减少了气的丢失,增强了脾胃斡旋中焦的能力,加强了脾胃运化气血的功能。正所谓《心经》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任何事物都是遵循着能量守恒的规律的,我们身体里的气之所以能为我所用,主要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得来的。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黄芪可以不停地补气,那么气虚的人就不用吃饭了,每天喝黄芪不就补气了吗?事实是黄芪增强了脾胃运化气血的能力,将中焦浮散的气固密起来加强了脾胃的建运。
《本草经解》说:“黄芪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也。”也就是说黄芪主要是升提气机的要药,禀春木升发之气最关键,清气一升发自然会使人体的气机上升于高位。
肺在上焦,自然黄芪入肺经只是这个升发功能带来的副产品,那么大量的气被升发到中上焦,气灌于肺,肺又主皮毛,皮毛的气机就以一个由内而外的、向外顶的力量表现出来,所以黄芪又能托邪外出;皮毛的腠理自然密实敛固,所以黄芪能闭表,有表证时自然也是不能用的,而毛窍是以关闭的形式出现的时候,那么向外浮散的气自然也就减少了,由此才能看出黄芪进入人体内这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般的效应才是其所谓补气的真实原因。
所以使用黄芪仅仅是利用其拥有的自然给予它的升发之性,改变了人体的气机的开阖,调动了人体原本就有的气血在身体某些位置的灌注,改变了整体气血重心在人体的分布,从而达到了补气的作用。所以说黄芪不补气,只是其升提气机,固密气机带来的现象叫做补气而已。
任何一味中药,脱离了人体这个作用对象来谈药效都是空谈,任何药物的功效主治是用完药之后观察出现的相,这个相是不实在的,一旦有了一些情况的改变,它就不复存在。我们只有找出导致这种现象的规律和道理,才能帮助你认识清楚中药到底是什么?怎么发挥作用的?
在时间、空间组成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每个事物、每一味药都是时空的交织存在,所以中药就是时空的交织体现,药材的道地产地指的就是空间,采摘的准确节气就是时间。所以中医就是时空医学,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特定时空条件选择下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类事物。
本文来自于“中医书友会”。 凡轉載本網站文章,請註明本網站網址 http://www.liangzhenjiu.com
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地黄滋肾阴、菊花清肝明目......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已深入每个中医从业者的灵魂。如果我说黄芪不补气、当归不补血、地黄不滋阴……恐怕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且听笔者斗胆破执,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
我们翻开中药学课本,目录已经完全透露了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开篇分类的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补虚药等等,明确提示了学习中药是紧紧围绕着中药的功效展开的。但是细细一想,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我们看到病人有气虚、乏力的表现,就给用上黄芪补气吗?
中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最后一环的工具和手段,是服务于整个中医思辨过程的。没有独特的中医视角去看待问题,仅仅记住药味功效就想胜任临床医生的任务恐怕是不够的,也是本末倒置的。
比如中药服下后,能够使人体产生腹泻、血压升高、止泻、利尿、发汗等等作用,这个是药物产生作用后的现象,是个结果,是人体和药物种种复杂变化后产生的相,所谓“诸法空相”。因此,如果我们抱定一个虚幻的相去治疗疾病,其结果可想而知。有多少人逢失眠必加酸枣仁的,而临床疗效各自心知肚明。万事有因有果,我们还得想方设法去找到那个背后的因才能准确得到幸福的果。
中药怎样发挥作用?
那么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脏腑的呢?这里又不得不讲我们的时空观念了。以菊花举例:
《本草纲目》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时珍先生饱览群书,方可有此番见地,菊花九月采摘,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其他的花都已经凋谢、枯萎了,唯独它能饱经风霜而不凋。
还有托名于叶天士先生的《本草经解》,书中说:“甘菊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禀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风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
两本书对菊花的分析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菊禀秋金之全气,气味俱降,兼有苦味清火,其采摘的时间正好得到了自然界中最完全的金水之气,这个因素是该药发挥作用的最重要保障。燥金肃杀之气菊唯能独得其全,才能有平肝清肝明目的作用,又有其轻轻之质能上行头面,如此这般才导致了人们服用菊花之后起到了清肝明目的功效。它最主要的作用靶点在肺,以天地之间秋天之金性加强了人体肺凉降的功能,肺的凉降平抑了人体肝木的升发,这样看来才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因果链条。如果一个病人肺已经很凉了同时还兼有肝火,你还用菊花去清肝的话,一定是无效的。
如何学习中药最有效?
学习中药一定切忌机械背诵功效用法这种方式,虽然考试就考这个,但功效这种虚妄的幻相无法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问一问这味药为什么有这种功效,想一想它的性味归经,多看看本草,知道它怎么在人体中发挥作用的。我们就不仅仅能用它来清肝明目了,还可以用它来治中风(侯氏黑散)、甚至可以用来利小便、通大便。所以我说,菊花不清肝,菊花是凉肺以平肝的药。
再说黄芪,所有的人都认为黄芪补气,板上钉钉的事。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说黄芪起到了补气的作用,但不是补出来的气,而是减少了气的丢失,增强了脾胃斡旋中焦的能力,加强了脾胃运化气血的功能。正所谓《心经》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任何事物都是遵循着能量守恒的规律的,我们身体里的气之所以能为我所用,主要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得来的。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黄芪可以不停地补气,那么气虚的人就不用吃饭了,每天喝黄芪不就补气了吗?事实是黄芪增强了脾胃运化气血的能力,将中焦浮散的气固密起来加强了脾胃的建运。
《本草经解》说:“黄芪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也。”也就是说黄芪主要是升提气机的要药,禀春木升发之气最关键,清气一升发自然会使人体的气机上升于高位。
肺在上焦,自然黄芪入肺经只是这个升发功能带来的副产品,那么大量的气被升发到中上焦,气灌于肺,肺又主皮毛,皮毛的气机就以一个由内而外的、向外顶的力量表现出来,所以黄芪又能托邪外出;皮毛的腠理自然密实敛固,所以黄芪能闭表,有表证时自然也是不能用的,而毛窍是以关闭的形式出现的时候,那么向外浮散的气自然也就减少了,由此才能看出黄芪进入人体内这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般的效应才是其所谓补气的真实原因。
所以使用黄芪仅仅是利用其拥有的自然给予它的升发之性,改变了人体的气机的开阖,调动了人体原本就有的气血在身体某些位置的灌注,改变了整体气血重心在人体的分布,从而达到了补气的作用。所以说黄芪不补气,只是其升提气机,固密气机带来的现象叫做补气而已。
任何一味中药,脱离了人体这个作用对象来谈药效都是空谈,任何药物的功效主治是用完药之后观察出现的相,这个相是不实在的,一旦有了一些情况的改变,它就不复存在。我们只有找出导致这种现象的规律和道理,才能帮助你认识清楚中药到底是什么?怎么发挥作用的?
在时间、空间组成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每个事物、每一味药都是时空的交织存在,所以中药就是时空的交织体现,药材的道地产地指的就是空间,采摘的准确节气就是时间。所以中医就是时空医学,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特定时空条件选择下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类事物。
本文来自于“中医书友会”。 凡轉載本網站文章,請註明本網站網址 http://www.liangzhenj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