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4, 2018的博文

我学习中药的诀窍,不是靠背的……

中药到底是什么? 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地黄滋肾阴、菊花清肝明目......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已深入每个中医从业者的灵魂。如果我说黄芪不补气、当归不补血、地黄不滋阴……恐怕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且听笔者斗胆破执,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 我们翻开中药学课本,目录已经完全透露了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开篇分类的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补虚药等等,明确提示了学习中药是紧紧围绕着中药的功效展开的。但是细细一想,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我们看到病人有气虚、乏力的表现,就给用上黄芪补气吗? 中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最后一环的工具和手段,是服务于整个中医思辨过程的。没有独特的中医视角去看待问题,仅仅记住药味功效就想胜任临床医生的任务恐怕是不够的,也是本末倒置的。 比如中药服下后,能够使人体产生腹泻、血压升高、止泻、利尿、发汗等等作用,这个是药物产生作用后的现象,是个结果,是人体和药物种种复杂变化后产生的相,所谓“诸法空相”。因此,如果我们抱定一个虚幻的相去治疗疾病,其结果可想而知。有多少人逢失眠必加酸枣仁的,而临床疗效各自心知肚明。万事有因有果,我们还得想方设法去找到那个背后的因才能准确得到幸福的果。 中药怎样发挥作用? 那么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脏腑的呢?这里又不得不讲我们的时空观念了。以菊花举例: 《本草纲目》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时珍先生饱览群书,方可有此番见地,菊花九月采摘,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其他的花都已经凋谢、枯萎了,唯独它能饱经风霜而不凋。 还有托名于叶天士先生的《本草经解》,书中说:“甘菊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禀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风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 两本书对菊花的分析已经讲得很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