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讲究一切讲究自然,不可强求,与儒家思想相反。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2,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
《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
3,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不明),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4,杨朱
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 ),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 ”,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5,文子
文子,姓辛,名钘,一名计然,葵丘濮上人也。老子弟子,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传为《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人称通玄真人。《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形成齐国的黄老之学。
6,鹖冠子
鶡冠子,正确写作鹖冠子。相传战国时楚人。隐居深山,用鶡羽为冠,因以为号。《汉书·艺文志》:“《鶡冠子》。”班固自注:“楚人,居深山,以鶡为冠。”颜师古注:“以鶡鸟羽为冠。”《鶡冠》十九篇,其联属精绝,深为奇奥,为六国竞士先鞭。1900年,敦煌遗书出土《鶡冠子》
7,宋钘、尹文
宋钘、尹文是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尹为宋之弟子。
《庄子·天下》: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苛)于人,不忮(嫉)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明)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二人俱游稷下。承继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法家、儒家,以法于道而为仁义礼乐的根据,变自然法则为与法相联系的社会法则。主张“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的认知路线,强调排除主观成见(“别宥”)、遵循客观规律即“静因之道”的认知原则。倡“情欲寡浅”、“禁攻寝兵”。《汉书·艺文志》于“小说家”著录《宋子》十八篇,于“名家”著录《尹文子》一篇,均佚。今本《尹文子》是伪书。可供研究的资料,散见于《孟子·告子》,《庄子》的《天下》、《逍遥游》,《荀子》的《非十二子》、《正论》,《韩非子》的《显学》,《吕氏春秋》的《去宥》、《正名》等。对《管子》中的《心术》上、下与《白心》、《内业》四篇是否为宋尹遗著,有不同意见。
凡轉載本網站文章,請註明本網站網址 http://www.liangzhenjiu.com5,文子
文子,姓辛,名钘,一名计然,葵丘濮上人也。老子弟子,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传为《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人称通玄真人。《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形成齐国的黄老之学。
6,鹖冠子
鶡冠子,正确写作鹖冠子。相传战国时楚人。隐居深山,用鶡羽为冠,因以为号。《汉书·艺文志》:“《鶡冠子》。”班固自注:“楚人,居深山,以鶡为冠。”颜师古注:“以鶡鸟羽为冠。”《鶡冠》十九篇,其联属精绝,深为奇奥,为六国竞士先鞭。1900年,敦煌遗书出土《鶡冠子》
7,宋钘、尹文
宋钘、尹文是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尹为宋之弟子。
《庄子·天下》: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苛)于人,不忮(嫉)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明)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二人俱游稷下。承继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法家、儒家,以法于道而为仁义礼乐的根据,变自然法则为与法相联系的社会法则。主张“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的认知路线,强调排除主观成见(“别宥”)、遵循客观规律即“静因之道”的认知原则。倡“情欲寡浅”、“禁攻寝兵”。《汉书·艺文志》于“小说家”著录《宋子》十八篇,于“名家”著录《尹文子》一篇,均佚。今本《尹文子》是伪书。可供研究的资料,散见于《孟子·告子》,《庄子》的《天下》、《逍遥游》,《荀子》的《非十二子》、《正论》,《韩非子》的《显学》,《吕氏春秋》的《去宥》、《正名》等。对《管子》中的《心术》上、下与《白心》、《内业》四篇是否为宋尹遗著,有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