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食盐 》
1 (宋《嘉 》)
2 校正志曰︰元在米部,今移入此。时珍曰︰并入《本经》大盐。
3 释名鹾(音 )。
4 时珍曰︰盐字,象器中煎卤之形。《礼记》︰盐,曰咸鹾。《尔雅》云︰天生曰卤,人生曰盐。许慎《说文》云︰盐,咸也。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河东谓之咸。黄帝之臣宿沙
5 氏,初煮海水为盐。《本经》大盐,即今解池颗盐也。《别录》重出食盐,今并为一。方士呼
6 盐为海砂。
7 集解《别录》曰︰大盐出邯郸及河东池泽。恭曰︰大盐,即河东印盐也,人之常食者,形粗于食盐。
8 弘景曰︰有东海盐、北海盐、南海盐、河东盐池、梁益盐井、西羌山盐、胡中树盐,色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东海盐官盐白草粒细,北海盐黄草粒粗。以作鱼 及咸菹,乃言北胜,而藏茧必用盐官者。蜀中盐小淡,广州盐咸苦,不知其为疗体复有优劣否?
9 藏器曰︰四海之内何外无之,惟西南诸夷稍少,人皆烧竹及木盐当之。
10 颂曰︰并州末盐,乃刮硷煎炼者,不甚佳,所谓卤硷是也。大盐生河东池泽,粗于末盐,即今解盐也。解州安邑两池取盐、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得南风急,则宿夕成盐满畦,彼人谓之种盐,最为精好。东海、北海、南海盐者,今沧、密、楚、秀、温、台、明、泉、福、广、琼、化诸州,煮海水作之,谓之泽盐,医方谓之海盐。海边掘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积沙于上。每潮汐冲沙,则卤硷淋于坑中。水退则以火炬照之,卤气冲火皆灭。因取海卤贮盘中煎之,顷刻而就。其煮盐之器,汉谓之牢盆,今或鼓铁为之,南海人编竹为之,上下周以蜃灰,横丈深尺,平底,置于灶背,谓之盐盘。梁益盐井者,今归州及四川诸郡皆有盐井,汲其水以煎作盐,如煮海法。又滨州有土盐,煎炼草土而成,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药。通、泰、海州并有停户刮硷煎盐输官,如并州末盐之类,而味更优,以供给江湖,极为饶衍。
11 时珍曰︰盐品甚多︰海盐取海卤煎炼而成,今辽冀、山东、两淮、闽浙、广南所出是也。井盐取井卤煎炼而成,今四川、云南所出是也。池盐出河东安邑、西夏灵州,今惟解州种之。疏卤地为畦陇,而堑围之。引清水注入,久则色赤。待夏秋南风大起,则一夜结成,谓之盐南风。如南风不起,则盐失利。亦忌浊水淤淀盐脉也。海丰、深州者,亦引海水入池晒成。并州、河北所出,皆硷盐也,刮取硷土,煎炼而成。阶、成、凤州所出,皆崖盐也,生于土崖之间,状如白矾,亦名生盐。此五种皆食盐也,上供国课,下济民用。海盐、井盐、硷盐三者出于人,池盐、崖盐二者出于天。《周礼》云︰盐人掌盐之政令。祭祀供其苦盐、散盐;宾客供其形盐;王之膳羞,供其饴盐。苦盐,即颗盐也,出于池,其盐为颗,未炼治,其味咸苦。散盐,即末盐,出于海及井,并煮硷而成者,其盐皆散末也。形盐,即印盐,或以盐刻作虎形也;或云积卤所结,其形如虎也。饴盐,以饴拌成者;或云生于戎地,味甜而美也。此外又有崖盐生于山崖,戎盐生于土中,伞子盐生于井,石盐生于石,木盐生于树,蓬盐生于草。造化生物之妙,诚难殚知也。
12 修治时珍曰︰凡盐,人多以矾、硝、灰、石之类杂之。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大盐 》
1 气味甘、咸,寒,无毒。
2 《别录》曰︰食盐︰咸,温,无毒。多食伤肺,喜咳。
3 权曰︰有小毒。
4 时珍曰︰咸、微辛,寒,无毒。
5 保升曰︰多食令人失色肤黑,损筋力。
6 之才曰︰漏芦为之使。
7 曰︰敝箅淡卤,乌贼骨亦淡卤。
8 主治肠胃结热喘逆,胸中病,令人吐(《本经》)。伤寒寒热,吐胸中痰癖,止心腹猝痛,杀鬼蛊邪疰毒瓦斯,下部 疮,坚肌骨(《别录》)。除风邪,吐下恶物,杀虫,去皮肤
9 风毒,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藏器)。助水脏,及霍乱心痛,金疮,明目,止风泪
10 邪气,一切虫伤疮肿火灼疮,长肉补皮肤,通大小便,疗疝气,滋五味(大明)。空心揩齿,吐水洗目,夜见小字(甄权)。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时珍)。
11 发明弘景曰︰五味之中,惟此不可缺。西北方人食不耐咸,而多寿少病好颜色;东南方人食绝欲咸,而少寿多病,便是损人伤肺之效。然以浸鱼肉,则能经久不败;以沾布帛,则易致朽烂,所施各有所宜也。
12 宗奭曰︰《素问》云︰咸走血。故东方食鱼盐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验可知。病喘嗽人及水肿者,宜全禁之。北狄用以淹尸,取其不坏也。其烧剥金银熔汁作药,仍须解州大盐为佳。
13 时珍曰︰《洪范》︰水曰润下作咸。《素问》曰︰水生咸。此盐之根源也。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间,润下之性无所不在,其味作咸凝结为盐亦无所不在。在人则血脉应之。盐之气味咸
14 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
15 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
16 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补脾药用炒盐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
17 治积聚结核用之者,咸能软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病用之者,肾主骨,咸入骨也。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与此同义。诸蛊及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18 颂曰︰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得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许,气即绝。河南房伟传此方,入口即吐,绝气复通。其法用盐一大匙,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温服,少顷吐下,即愈也。
19 附方旧四十二,新二十七。
20 炼盐黑丸︰崔中丞炼盐黑丸方︰盐末一升(纳粗瓷瓶中,实筑泥头。初以糖火烧,渐渐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彻,盐如水汁,即去火,待凝,破瓶取出),豉一升(熬煎),桃仁一两(和麸炒熟),巴豆二两(去心膜,纸中炒令油出,须生熟得所,熟即少力,生又损人)。四物捣匀,入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丸,平旦时服。天行时气,豉汁及茶下;心痛,酒下,入口便止;血痢,饮下,初变水痢,后便止;鬼疟,茶饮下;骨蒸,蜜汤下。忌久冷浆水。合药久则稍加之。凡服药后吐利,勿怪。吐利若多,服黄连汁止之。或遇杀药人药久不动者,更服一、两丸。药后忌口二、三日。其药腊月合之,瓷瓶密封,勿令泄气。一剂可救百人。或在道途,或在村落,无药可求,但用此药一刀圭,即敌大黄、朴硝数两,曾用有效。小儿、女子不可服,被搅作也。(刘禹锡《传信方》)
21 猝中尸遁,其状腹胀气急冲心,或块起,或牵腰脊者是。服盐汤取吐。(孙真人方)
22 尸疰鬼疰︰下部蚀疮︰炒盐布裹,坐熨之。(《药性论》)
23 鬼击中恶︰盐一盏,水二盏,和服,以冷水 之,即苏。(《救急方》)
24 中恶心痛,或连腰脐︰盐如鸡子大,青布裹,烧赤,纳酒中,顿服。当吐恶物,愈。(甄权《药性论》)
25 中风腹痛︰盐半斤,熬水乾,著口中,饮热汤二升,得吐愈。(《肘后方》)
26 脱阳虚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炒盐熨脐下气海,取暖。(《救
27 急方》)
28 心腹胀坚,痛闷欲死︰盐五合,水一升,煎服。吐下即定,不吐更服。(《梅师方》)
29 腹胀气满︰黑盐,酒服六铢。(《后魏书》)
30 酒肉过多,胀满不快︰用盐花搽牙,温水漱下二、三次,即如汤沃雪也。(《简便方》)
31 乾霍乱病,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方见发明。霍乱腹痛︰炒盐一包,熨其心腹,令气透,又以一包熨其背。(《救急方》)
32 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救急方》)
33 肝虚转筋︰肝脏气虚,风冷抟于筋,遍体转筋,入腹不可忍。热汤三斗,入盐半斤,稍热渍之。(《圣惠方》)
34 一切香港脚︰盐三升,蒸热分裹,近壁,以脚踏之,令脚心热。又和槐白皮蒸之,尤良。
35 夜夜用之。(《食疗本草》)
36 香港脚疼痛︰每夜用盐擦腿膝至足甲,淹少时,以热汤泡洗。有一人病此,曾用验。(《救急方》)
37 胸中痰饮︰伤寒热病疟疾须吐者,并以盐汤吐之。(《外台秘要》)
38 病后胁胀︰天行病后,两胁胀满,熬盐熨之。(《外台秘要方》)
39 妊娠心痛不可忍︰盐烧赤,酒服一撮。(《产宝》)
40 妊妇逆生︰盐摩产妇腹,并涂儿足底,仍急爪搔之。(《千金方》)
41 妇人阴痛︰青布裹盐,熨之。(《药性论》)
42 小儿疝气,并内吊肾气︰以葛袋盛盐,于户口悬之,父母用手捻抖尽即愈。(《日华子本草》)
43 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药性论》)
44 小便不通︰湿纸包白盐,烧过,吹少许入尿孔中,立通。(《普济方》)
45 气淋脐痛︰盐和醋服之。(《广利方》)
46 二便不通︰盐和苦酒敷脐中,乾即易。仍以盐汁灌肛内;并内用纸裹盐投水中饮之。(《家藏方》)
47 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并筑紧固济,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盖甘以济咸,脾肾两得也。(《直指方》)
48 下痢肛痛不可忍者︰熬盐包坐熨之。(《肘后方》)
49 血痢不止︰白盐,纸包烧研,调粥吃,三、四次即止也。(《救急方》)
50 中蛊吐血,或下血如肝︰盐一升,苦酒一升,煎化顿服,得吐即愈。乃支太医方也。(《小品方》)
51 金疮血出甚多,若血冷则杀人。宜炒盐三撮,酒调服之。(《梅师方》)
52 金疮中风︰煎盐令热,以匙抄,沥却水,热泻疮上。冷更著,一日勿住,取瘥,大效。(《肘后方》)
53 小儿撮口︰盐豉捣贴脐上,灸之。(《子母秘录》)
54 病笑不休︰沧盐 赤,研入河水煎沸,啜之,探吐热痰数升,即愈。《素问》曰︰神有馀,笑不休。神,心火也。火得风则焰,笑之象也。一妇病此半年,张子和用此方,遂愈。(《儒门事亲》)
55 饮酒不醉︰凡饮酒,先食盐一匕,则后饮必倍。(《肘后方》)
56 明目坚齿去翳,大利老眼︰海盐,以百沸汤泡散,清汁于银石器内,熬取雪白盐花,新瓦器盛。每早揩牙漱水,以大指甲点水洗目,闭坐良久,乃洗面。名洞视千里法,极神妙。
57 (《永类钤方》)
58 风热牙痛︰槐枝煎浓汤二碗,入盐一斤,煮乾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唐瑶《经
59 验方》)
60 齿 齿动︰盐半两,皂荚两挺,同烧赤,研。夜夜揩齿,一月后并瘥,其齿牢固。(《食疗本草》)
61 齿龈宣露︰每旦噙盐,热水含百遍。五日后齿即牢。(《千金方》)
62 齿疼出血︰每夜盐末浓封龈上,有汁沥尽乃卧。其汁出时,叩齿勿住。不过十夜,疼血皆止。忌猪、鱼、油菜等。极验。(《肘后方》)
63 喉中生肉︰绵裹箸头,拄盐揩之,日五、六度。(孙真人方)
64 帝钟喉风,垂长半寸︰ 食盐,频点之,即消。(《圣惠方》)
65 风病耳鸣︰盐五升蒸热,以耳枕之,冷复易之。(《肘后方》)
66 耳猝疼痛︰方同上。
67 目中泪出︰盐点目中,冷水洗数次,瘥。(《范汪方》)
68 目中浮翳遮睛︰白盐生研少许,频点屡效,小儿亦宜。(《直指方》)
69 小儿目翳或来或去,渐大侵睛。雪白盐少许,灯心蘸点,日三、五次。不痛不碍,屡用有效。(《活幼口议》)
70 尘物眯目︰以少盐并豉置水中,视之立出。(孙真人方)
71 酒 赤鼻︰白盐常擦之,妙。(《直指方》)
72 口鼻急疳,蚀烂腐臭︰斗子盐、白面等分。为末。每以吹之。(《普济方》)
73 面上恶疮五色者︰盐汤浸绵拓疮上,五、六度即瘥。(《药性论》)
74 体如虫行,风热也︰盐一斗,水一石,煎汤浴之,三、四次。亦疗一切风气。(《外台秘要》)
75 疮癣痛痒初生者︰嚼盐频擦之,妙。(《千金翼》)
76 手足心毒,风气毒肿︰盐末、椒末等分。酢和,敷之,立瘥。(《肘后方》)
77 手足疣目︰盐敷上,以舌舐之。不过三度,瘥。(《肘后方》)
78 热病生 ,下部有疮︰熬盐绵裹熨之,不过三次瘥。(《梅师方》)
79 一切漏疮︰故布裹盐,烧赤为末。每服一钱。(《外台秘要》)
80 疮经年︰盐中黑泥,晒研搽之。(《永类方》)
81 尿疮︰盐汤浸绵,拓疮上。(《食疗本草》)
82 蜈蚣咬人︰嚼盐涂之,或盐汤浸之,妙。(《梅师方》)
83 蚯蚓咬毒,形如大风,眉鬓皆落︰惟浓煎盐汤,浸身数遍即愈。浙西军将张韶病此,每夕蚯蚓鸣于体,一僧用此方而安。蚓,畏盐也。(《经验方》)
84 蜂虿叮螫︰嚼盐涂之。(《千金方》)
85 解黄蝇毒︰乌蒙山峡多小黄蝇,生毒蛇鳞中,啮人初无所觉,渐痒为疮。勿搔,但以冷水沃之,擦盐少许,即不为疮。(《方舆胜览》)
86 毒蛇伤螫︰嚼盐涂之,灸三壮,仍嚼盐涂之。(徐伯玉方)
87 虱出怪病,临卧浑身虱出,约至五升,随至血肉俱坏,每宿渐多,痛痒不可言状,惟吃水,卧床昼夜号哭,舌尖出血不止,身齿俱黑,唇动鼻开。但饮盐醋汤十数日,即安。(夏子益《奇疾方》)
88 解野狼毒毒︰盐汁饮之。(《千金方》)
89 药箭毒瓦斯︰盐贴疮上,灸三十壮,良。(《集验方》)
90 救溺水死︰以大凳卧之,后足放高,用盐擦脐中,待水自流出,切勿倒提出水。(《救急方》)
91 溃痈作痒︰以盐摩其四围,即止。(《外科精义》)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戎盐 》
1 (《本经》下品)
2 释名胡盐(《别录》)、羌盐(《日华》)、青盐(《纲目》)、秃登盐(《唐本》)、阴土盐。
3 大明曰︰西番所食者,故号戎盐、羌盐。
4 恭曰︰戎盐,即胡盐也。沙州名秃登盐,廓州名为阴土盐,生河岸山 之阴土石间,故
5 名。
6 集解《别录》曰︰戎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
7 赤。十月采。
8 当之曰︰戎盐味苦臭,是海潮水浇山石,经久盐凝著石,取之北海者青,南海者赤。弘景曰︰史书言虏中盐有九种︰白盐、食盐,常食者;黑盐,主腹胀气满;胡盐,主耳聋目痛;柔盐,主马脊疮;又有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不入食。马齿即大盐,黑盐疑是卤硷,柔盐疑是戎盐,而此戎盐又名胡盐,二三相乱。今戎盐虏中甚有,从凉州来,亦从敦煌来。其形作块片,或如鸡鸭卵,或如菱米,色紫白,味不甚咸,口尝气臭,正如 鸡子臭者乃真。又河南盐池泥中,自有凝盐如石片,打破皆方,青黑色,善疗马脊疮,又疑此是戎盐。又巴东朐 县北崖有盐井,盐水自凝,生伞子盐,方一二寸,中央突张如伞形,亦有方如石膏、博棋者。
9 恭曰︰戎盐即胡盐,生河崖山 之阴土石间,大小不常,坚白似石,烧之不鸣 也。
10 宗奭曰︰戎盐成垛,裁之如枕,细白,味甘、咸。
11 颂曰︰陶氏所说九种,今人不能遍识。医家治眼及补下药多用青盐,恐即戎盐也。本草云︰北海青,南海赤。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北海来者,作大块而不光莹,又多孔窍,若蜂窠状,色亦浅于西盐,彼人谓之盐枕,入药差劣。北胡又有一种盐,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谓之青盐,缄封于匣,与盐枕并作礼贽,不知是何色类?
12 时珍曰︰本草戎盐云︰北海青,南海赤。而诸注乃用白盐,似与本文不合。按︰《凉州
13 异物志》云︰姜赖之墟,今称龙城。刚卤千里,蒺藜之形。其下有盐,累棋而生。出于胡国,故名戎盐。赞云︰盐山二岳,二色为质。赤者如丹,黑者如漆。小大从意,镂之为物。作兽
14 辟恶,佩之为吉。或称戎盐,可以疗疾。此说与本草本文相合,亦惟赤、黑二色,不言白者。
15 盖白者乃光明盐,而青盐、赤盐则戎盐也。故《西凉记》云︰青盐池出盐,正方半寸,其形
16 如石,甚甜美。《真腊记》云︰山间有石,味胜于盐,可琢为器。《梁杰公传》言︰交河之间,掘碛下数尺,有紫盐,如红如紫,色鲜而甘。其下丈许,有 珀。《北户录》亦言︰张掖池
17 中出桃花盐,色如桃花,随月盈缩。今宁夏近凉州地,盐井所出青盐,四方皎洁如石。山丹卫,即张掖地,有池产红盐,红色。此二盐,即戎盐之青、赤二色者。医方但用青盐,而不用红盐,不知二盐皆名戎盐也。所谓南海、北海者,指西海之南北而言,非炎方之南海也。
18 张果《玉洞要诀》云︰赤戎盐出西戎,禀自然水土之气,结而成质。其地水土之气黄赤,故
19 盐亦随土气而生。味淡于石盐,力能伏阳精。但于火中烧汁红赤,凝定色转益者,即真也。
20 亦名绛盐。《抱朴子》书有作赤盐法。又岭南一种红盐,乃染成者,皆非真红盐也。又《丹房镜源》云︰蛮盐可伏雌雄,作金用红盐为上。
21 气味咸,寒,无毒。
22 宗奭曰︰甘、咸。大明曰︰平。
23 独孤滔曰︰戎盐,赤、黑二色,能累卵,干汞,制丹砂。
24 主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蛊(《本经》)。
25 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别录》)。助水脏,益精气,除五脏症结,心腹积聚,痛疮疥癣(大明)。解芫青、斑蝥毒(时珍)。
26 发明宗奭曰︰戎盐甘咸,功在却血、入肾,治目中瘀赤涩昏。
27 时珍曰︰戎盐功同食盐,不经煎炼,而味咸带甘,入药似胜。《周礼注》云︰饴盐味甜,即戎盐,不知果否?或云以饴拌盐也。
28 附方新五。
29 小便不通︰戎盐汤︰用戎盐(弹丸大)一枚,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水煎,服之。(仲景《金匮方》)
30 风热牙痛︰青盐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碗,煎汁二碗,煮盐至乾,炒研。日用揩牙、洗
31 目。(唐氏《经验方》)
32 牢牙明目︰青盐二两,白盐四两,川椒四两。煎汁拌盐炒乾。日用揩牙洗目,永无齿疾、目疾。(《通变要法》)
33 风眼烂弦︰戎盐化水,点之。(《普济方》)
34 痔疮漏疮︰白矾四两,青盐四两。为末,猪尿脬一个盛之,阴乾。每服五钱,空心温水下。(赵氏《经验方》)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光明盐 》
1 (《唐本草》)
2 释名石盐(《唐本》)、圣石(《蜀本》)、水晶盐(《纲目》)。
3 时珍曰︰雷 《炮炙论》序云︰圣石开盲,明目而如云离日。则光明者,乃兼形色与功
4 而名也。
5 集解恭曰︰光明盐,生盐州五原,盐池下凿取之。大者如升,皆正方光彻。
6 颂曰︰今阶州出一种石盐,生山石中,不由煎炼,自然成盐,色甚明莹,彼人甚贵之,云即光明盐也。
7 时珍曰︰石盐有山产、水产二种。山产者即崖盐也,一名生盐,生山崖之间,状如白矾,出于阶、成、陵、凤、永、康诸处。水产者,生池底,状如水晶、石英,出西域诸处。
8 《吴录》云︰天竺有新淘水,味甘美,下有石盐,白如水晶。又波斯出自然白盐,如细石子。
9 金幼孜《北征录》云︰北虏有盐海子,出白盐,莹洁如水晶。又有盐池盐,色或青或白,军
10 士采食之。此皆水产者也。《梁四公子传》云︰高昌国烧羊山出盐,大者如斗,状白如玉。
11 月望收者,其纹理粗,明澈如水;非月望收者,其纹理密。金楼子云︰胡中白盐,产于崖,映月光明洞澈如水晶。胡人以供国厨,名君王盐,亦名玉华盐。此则山产者也。皆自然之盐,所谓天成者也。《益州记》云︰汶山有咸石,以水渍而煎之成盐。此亦石盐之类,而稍不同者。
12 气味咸、甘,平,无毒。
13 主治头痛诸风,目赤痛,多眵泪(《唐本》)。
14 发明时珍曰︰光明盐得清明之气,盐之至精者也,故入头风眼目诸药尤良。其他功
15 同戎盐,而力差次之。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卤硷 》
1 (《本经》下品)
2 释名卤盐、寒石(《吴普》)、石硷(《补遗》)。
3 时珍曰︰硷音有二︰音咸者,润下之味;音减者,盐土之名,后人作硷,作硷,是矣。
4 许慎《说文》云︰卤,西方硷地也。故字从西省文,象盐形。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河
5 东谓之硷。《传》云︰兑为泽,其于地也为刚卤,亦西方之义。
6 集解《别录》曰︰卤硷生河东池泽。
7 弘景曰︰今俗不复见卤硷,疑是黑盐。又云︰是煎盐釜下凝滓。二说未详。
8 恭曰︰卤硷生河东,河东盐不釜煎,明非凝滓。又疑是黑盐,皆不然。此是硷土也,今人熟皮用之,于硷地掘取。
9 颂曰︰并州人刮硷煎炼,不甚佳,即卤硷也。
10 机曰︰卤硷,即卤水也。
11 时珍曰︰《说文》既言卤硷皆斥地之名,则谓凝滓及卤水之说皆非矣。卤盐与卤硷不同。山西诸州平野,及太谷、榆次高亢处,秋间皆生卤,望之如水,近之如积雪。土人刮而熬之为盐,微有苍黄色者,即卤盐也。《尔雅》所谓天生曰卤、人生曰盐者是矣。凡盐未经滴
12 去苦水,则不堪食,苦水即卤水也。卤水之下,澄盐凝结如石者,即卤硷也。丹溪所谓石硷
13 者,乃灰硷也,见土类。《吴普本草》谓卤硷一名卤盐者,指卤水之盐,非卤地之盐也,不妨同名。
14 气味苦,寒,无毒。
15 《别录》︰苦、咸,寒。
16 独狐滔曰︰卤盐制四黄,作焊药。同 砂罨铁,一时即软。
17 主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下蛊毒,柔肌肤(《本经》)。
18 去五脏肠胃留热结气,心下坚,食已呕逆喘满,明目目痛(《别录》)。
19 附方新二。
20 风热赤眼,虚肿涩痛︰卤硷一升,青梅二十七个,古钱二十一文。新瓶盛,密封,汤中煮一炊时。三日后取点,日三、五度。(《圣惠方》)
21 齿腐龈烂,不拘大人小儿︰用上好硷土,热汤淋取汁,石器熬乾刮下,入麝香少许研,掺之。(《宣明方》)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凝水石 》
1 (《本经》中品)
2 释名白水石(《本经》)、寒水石、凌水石(《别录》)、盐精石、泥精、盐枕(《纲
3 目》)、盐根。
4 时珍曰︰拆片投水中,与水同色,其水凝动;又可夏月研末,煮汤入瓶,倒悬井底,即成凌冰,故有凝水、白水、寒水、凌水诸名。生于积盐之下,故有盐精以下诸名。石膏亦有寒水之名,与此不同。
5 集解《别录》曰︰凝水石,色如云母可析者,盐之精也。生常山山谷、中水县及邯
6 郸。
7 弘景曰︰常山(即恒山)属并州。中水属河间,邯郸属赵郡。此处地皆硷卤,故云盐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为冰者,佳。
8 时珍曰︰《别录》言凝水,盐之精也。陶氏亦云卤地所生,碎之似朴硝。《范子计然》
9 云︰出河东。
10 河东,卤地也。独孤滔《丹房镜源》云︰盐精出盐池,状如水精。据此诸说,则凝水即盐精石也,一名泥精,昔人谓之盐枕,今人谓之盐根。生于卤地积盐之下,精液渗入土中,年久至泉,结而成石,大块有齿棱,如马牙硝,清莹如水精,亦有带青黑色者,皆至暑月回
11 润,入水浸久亦化。陶氏注戎盐,谓盐池泥中自有凝盐如石片,打破皆方,而色青黑者,即此也。苏颂注玄精石,谓解池有盐精石,味更咸苦,乃玄精之类;又注食盐,谓盐枕作精块,有孔窍,若蜂窠,可缄封为礼贽者,皆此物也。唐宋诸医不识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为注,误矣。今正之于下。
12 正误恭曰︰凝水石有纵理、横理两种,色清明者为上。或云纵理为寒水石,横理为凝水石。今出同州韩城,色青横理如云母为良;出澄州者,斜理纹色白为劣也。
13 颂曰︰今河东汾、隰州及德顺军亦有之,三月采。又有一种冷油石,全与此相类,但投
14 沸油铛中,油即冷者,是也。此石性冷有毒,误服令人腰以下不能举。
15 宗奭曰︰凝水石纹理通澈,人或磨刻为枕,以备暑月之用。入药须烧过。或市人末入轻粉以乱真,不可不察。陶氏言夏月能为冰者佳,如此则举世不能得矣。
16 阎孝忠曰︰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寒水石软烂,可以手碎,外微青黑,中有细纹。
17 王隐君曰︰寒水石,坚白晶洁,状若明矾、硼砂之质。或有碎之,粒粒大小皆四方,故又名方解石,今人谓之硬石膏者是也。
18 时珍曰︰寒水石有二︰一是软石膏,一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注,是凝水之寒水石,与本文相合。苏恭、苏颂、寇宗奭、阎孝忠四家所说,皆是软石膏之寒水石。王隐君所说,则是方解石。诸家不详本文盐精之说,不得其说,遂以石膏、方解石指为寒水石。唐宋以来相承其误,通以二石为用,而盐精之寒水,绝不知用,此千载之误也。石膏之误近千载,朱震
19 亨氏始明;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
20 修治 曰︰凡使,须用生姜自然汁煮乾研粉用。每十两,用生姜一镒也。
21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甘,大寒。
22 普曰︰神农︰辛;岐伯、医和、扁鹊︰甘,无毒;李当之︰大寒。时珍曰︰辛、咸。之才曰︰解巴豆毒,畏地榆。独孤滔曰︰制丹砂,伏玄精。
23 主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久服不饥(《本经》)。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止渴,水肿,小腹痹(《别录》)。压丹石毒风,解伤寒劳复(甄权)。治小便白,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目(时珍)。
24 发明时珍曰︰凝水石禀积阴之气而成,其气大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俱附各条之下,用者详之。
25 附方旧二,新二。
26 男女转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为末。水一斗,煮五升,时服一升,即利。(《永类方》)
27 牙龈出血有窍︰寒水石粉三两,朱砂二钱,甘草脑子一字。为末。
28 乾掺。(《普济方》)
29 汤火伤灼︰寒水石,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30 小儿丹毒,皮肤热赤︰寒水石半两,白土一分。为末。米醋调涂之。(《经验方》)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玄精石 》
1 (宋《开宝》)
2 释名太阴玄精石、阴精石(《纲目》)、玄英石。
3 时珍曰︰此石,乃硷卤至阴之精凝结而成,故有诸名。
4 集解颂曰︰玄精石出解州解池,及通、泰州积盐仓中亦有之。其色青白龟背者佳,采无时。又解池有盐精石,味更咸苦,亦玄精之类也。
5 恭曰︰近地亦有之,色亦青白,片大不佳。
6 时珍曰︰玄精是硷卤津液流渗入土,年久结成石片,片状如龟背之形。蒲、解出者,其色青白通彻。蜀中赤盐之液所结者,色稍红光。沈存中《笔谈》云︰太阴玄精生解州盐泽大卤中,沟渠土内得之。大者如杏叶,小者如鱼鳞,悉皆六角,端正似刻,正如龟甲状。其裙小椭,其前则下剡,其后则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处,全是龟甲,更无异也。
7 色绿而莹彻,叩之则直理而拆,莹明如鉴,拆处亦六角,如柳叶大。烧过则悉解拆,薄
8 如柳叶,片片相离,白如霜雪,平洁可爱。此乃禀积阴之气凝结,故皆六角。今天下所用玄精,乃绛州山中所出绛石,非玄精也。
9 气味咸,温,无毒。
10 时珍曰︰甘、咸,寒。
11 独孤滔曰︰制硫黄、丹砂。
12 主治除风冷邪气湿痹,益精气,妇人痼冷漏下,心腹积聚冷气,止头痛,解肌(《开宝》)。
13 主阴证伤寒,指甲面色青黑,心下胀满结硬,烦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四肢逆冷,咽喉不利肿痛,脉沉细而疾,宜佐他药服之。又合他药,涂大风疮(宗 )。
14 发明颂曰︰古方不见用,近世补药及伤寒多用之。其著者,治伤寒正阳丹出汗也。
15 时珍曰︰玄精石禀太阴之精,与盐同性,其气寒而不温,其味甘咸而降,同硫黄、硝石治上盛下虚,救阴助阳,有扶危拯逆之功。故铁瓮申先生来复丹用之,正取其寒,以配硝、之热也。《开宝本草》言其性温,误矣。
16 附方旧一,新八。
17 正阳丹︰治伤寒三日,头痛壮热,四肢不利。太阴玄精石、硝石、硫黄各二两, 砂一两。细研,入瓷瓶固济。以火半斤,周一寸 之,约近半日,候药青紫色,住火。待冷取出,用腊月雪水拌匀,入罐子中,屋后北阴下阴乾。又入地埋二七日,取出细研,面糊和丸鸡头子大。先用热水浴后,以艾汤研下一丸。以衣盖汗出为瘥。(《图经本草》)
18 小儿风热,挟风蕴热,体热。太阴玄精石一两,石膏七钱半,龙脑半两,为末。每服半钱,新汲水下。(《普济方》)
19 肺热咳嗽︰方见不灰木下。
20 冷热霍乱,分利阴阳︰玄精石、半夏各一两,硫黄三钱,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米饮服三十丸。(《指南方》)
21 头风脑痛︰玄精石末,入羊胆中阴乾。水调一字,吹鼻中,立止。(《千金方》)
22 目赤涩痛︰玄精石半两,黄柏(炙)一两。为末。点之,良。(《普济方》)
23 赤目失明,内外障翳︰太阴玄精石(阴阳火 )、石决明各一两,蕤仁、黄连各二两,羊子肝七个(竹刀切晒)。为末,粟米饭丸梧子大。每卧时茶服二十丸。服至七日,烙顶心以助药力,一月见效。宋丞相言︰黄典史病此,梦神传此方,愈。(《朱氏集验方》)
24 目生赤脉︰玄精石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服一钱,小儿半钱,竹叶煎汤调下。(《总
25 微论》)
26 重舌涎出,水浆不入︰太阴玄精石二两,牛黄、朱砂、龙脑各一分。为末。以铍针舌上去血,盐汤漱口,掺末咽津,神效。(《圣惠方》)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绿盐 》
1 (《唐本草》)
2 释名盐绿、石绿(《纲目》)。
3 集解恭曰︰绿盐出焉耆。水中石下取之,状若扁青、空青,为眼药之要。今人以光
4 明盐、 砂、赤铜屑,酿之为块,绿色,以充之。
5 曰︰出波斯国,生石上,舶上将来,谓之石绿,装色久而不变。中国以铜、醋者,堪入药,色亦不久。
6 时珍曰︰方家言波斯绿盐色青,阴雨中乾而不湿者为真。又造盐绿法︰用熟铜器盛取浆
7 水一升,投青盐一两在内,浸七日取出,即绿色。以物刮末,入浆水再浸七日或二七取出。
8 此非真绿盐也。
9 气味咸、苦、辛,平,无毒。
10 主治目赤泪出,肤翳眵暗(《唐本》)。点目,明目消翳。疗小儿无辜疳气(李 )。
11 附方新二。
12 胎赤眼痛︰盐绿一分,蜜半两。于蚌蛤壳内相和。每夜卧时浆水洗目,炙热点之,能断
13 根。(《圣济录》)
14 目暗赤涩多泪︰盐绿一钱,蕤仁(去皮)一钱。研热,入好酥一钱,研匀。每夜点一麻子。(《圣惠方》)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盐药 》
1 (《拾遗》)
2 集解藏器曰︰生海西南雷、罗诸州山谷。似芒硝,末细,入口极冷。南人少有服者,恐极冷入腹伤人,宜慎之。
3 气味咸,冷,无毒。
4 主治眼赤 烂风赤,细研水和点之。又水研服,去热烦痰满头痛,明目镇心。又主蛇虺恶虫毒,药箭镞毒,疥癣痈肿瘰癧,并摩敷之,甚者水化服之。又解独自草箭毒(藏器)。
5 附录悬石保升曰︰人若常服炼石者,至殁,冢中生悬石,若芒硝,其冷如雪,杀火毒。
凡轉載本網站文章,請註明本網站網址 http://www.liangzhenj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