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嘉宾
发现中医|祝玄冲:道法自然,从天人合一角度体悟人体医学
武当祝玄冲,本名祝勇,道号玄冲,武当玄武派十四代道医传人。年少时修炼道家性命双修之内丹法,略有小成。青年时入道武当仙山,师从其伯父祝华英道长。近几年来广为国内外众多临床中医、中医爱好者传授武当祝华英《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道医学。应用武当道家医学擅长调治各种疑难杂症,尤其对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有特殊疗效。
引 言
关于人体经脉运行,大家可能会脱口而出“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的营气运行歌诀。但实际经脉的运行并非如此,“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武当祝华英道长在丹道修炼胎息状态下内证体悟到人体十二经脉阴阳双向正负运行规律,揭示了《黄帝内经》十二经脉运行四分之三未尝示人的奥妙。祝玄冲道长承其衣钵,下武当入红尘,以弘扬《黄帝内经》十二经脉运行道医学体系为己任,更将内丹修炼奥旨、周易阴阳体系融为一炉。今日中医家专访祝玄冲道长,一起从天人合一的角度重新认识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内经隐秘。
-- 对 话 --
家族熏陶痴迷道,研习《周易》悟中医
中医家记者:
受家族长辈熏陶,您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祝玄冲道长:
我们家族修道的人比较多,在我的爷爷之前的几辈信仰佛教的比较多,算是佛道双修,从我爷爷这一辈开始,主修道家的人比较多。所以说我们家一直都有佛道的修炼传承,家里也有这方面的书籍。很小的时候我就痴迷于道家的丹道修炼体系,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就自己看书研究。祝华英道长是我的伯父,但是他在武当山出家,平时我也没有机会向他请教,当时电话还不普及。我最早看的是道家北派的龙门派丹法。在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练习一些简单的静坐,自己一边修行,一边研究。2002年,我在武当山出家,之后就一直跟随祝华英道长开始系统地进行道家修炼和道医学的学习。
2006年,为了深入研究道家的丹道修炼理论体系,我又自学了《周易》,因为最早的丹道学与《周易》有很大的关联。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周易》解决了我很多关于中医上的困惑,因为《周易》里面也有讲述关于阴阳、天地日月等方面知识。《周易》这个理论体系对我的中医学习帮助非常大,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黄帝内经》里面没有涉及到的知识。
中医家记者:
您可以具体说一说从《周易》里面领悟到的一些东西,对于中医学习的帮助吗?
祝玄冲道长:
其实《周易》本身有很多方面的知识都与中医密切相关。《周易》中的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它的每一个卦象都能对应着一个月份、时辰,从子时一阳生到巳时六阳生,这六个时辰组成了一个乾卦;再从午时一阴生到亥时六阴生,这六个时辰组成了坤卦。我们要想弄明白人身阴阳二气的运动,可以去研究十二辟卦的阴阳二气的运动,因为十二个辟卦实际上是阴阳二气对立消长的一个最具体表现。《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身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可以反映在十二个消息卦里面的。
研究十二辟卦,让我明白了阳气在东方的时候是阳长阴消,阳气上长,阴气消退。如果用气机的升降理论来解释,就是早上阳气在上升,阴气在下降。五藏为阴,代表地道,六腑为阳,代表天道,人身藏腑阴阳二气实际上就是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特别是代表东方的胆经的阳气在上升,东方卯时的大壮卦象是上震下乾,代表阳气由里出表。早上的时候,阳气是从人体的左侧出表的。大多数学中医的人都只关注这个阳气是从东方出表、从左边上升的,但是道医学还会关注对立的面——阴面,就是人体的阴气同时也在消退。用阴阳升降来解释,就是早上人体阳气从东方升起来的同时,阴气在下降,这就是阳长阴消。早上阳气左升而同时阴气下降,这是在人身左侧的一个阴阳对立运动。
《周易》在论述阴阳之道时,永远都是对立的,阳气上升,阴气就一定在下降,阴气上升,阳气就一定在下降,这在十二辟卦里面体现得非常明显。阳气在东方出表,在西方入里,午时到夜晚九点阳气一直在消退,阴气却在同时同步增长,这又是天地的阴阳二气、白昼之阳气与黑夜之阴气对立消长的一个表现。其他三个方位也是这样。传统中医比较侧重于西方阳气入里这一点,但同时西方之阴气上升出表却很少人关注,所以《周易》阴阳对立的体系是非常值得学习中医的人去钻研的。
古时的方剂也可以从《周易》研究运用,什么叫方剂?方就是方位,方位和时空是难以分离的,有方就有时空。说起东方,就会想到早上、春天,早上和春天是时间,东方是方位,方剂就是时空。古人运用几味药物组成一个虚拟的时空,用于模拟阴阳二气的运动,像小青龙汤、白虎汤、朱雀汤、真武汤这四大名方,就是模拟的四方的阴阳二气运动。比如青龙汤就可以从东方的十二消息卦去研究方剂里面阴阳二气的运动。所以我们要想了解方剂中的奥妙,要先了解天地,这个从卦象当中就能非常直观地了解到。
另外,《周易》的阴阳体系、道家内丹修炼的理论对我们认识中医学体系也有着非常好的指导作用。以方位为例,在道家内丹体系里有一个子午卯酉的方位,道家静坐讲究时间,认为子午二时和卯酉二时是打坐最好的时间。人体也有两种子午卯酉的方位,第一种是以会阴为子位,左肋为卯位,头顶百会为午位,右肋为酉位;第二种是以会阴为子位,督脉为卯位,头顶百会为午位,任脉为酉位。任督二脉的时空方位和人体上下左右的时空方位对理解中医穴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风府穴为什么叫“风府”?因为后背为东方、头顶为南方,风府穴刚好位于东方和南方交界的地方,东南方在后天八卦里面为巽卦主风。所以我们通过风府穴所在的方位,就能知道东南方与巽卦是相关的,巽卦主风,所以风府能够治疗一系列风邪导致的疾病,这是一个很直观的方位思维。
人体的每一个穴位根据它的方位不一样,作用就会不一样。我们把一年分为三百六十五天,那么三百六十五天是一个周天,每一天都有它独到的一个方位,对应着我们身上三百六十五个穴,所以说每个穴位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今天我们能够把身体的三百六十五穴弄清楚,我想这个治疗作用会非常的大,可惜的是这一方面的工作不太好做,但最起码我们可以把十二个月大概定义到哪几个穴位。通过《周易》去研究穴位的作用,这部分的内容我写了《天人合一道解经脉穴位》系列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下。
内证十二经脉运行,祝华英道长道破玄密
中医家记者:
您现在跟随祝华英道长学习《黄帝内经》十二经脉运行之道医学体系,可以介绍一下祝道长内证发现的十二经脉运行规律对于临床诊疗有什么具体的作用?
祝玄冲道长:
传统的十二经脉运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一直到足厥阴肝经,最后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这样周而复始的,但这种经脉的运动并不是人体经脉的运动,而是营气的运动。这就涉及到我们对经脉的认识了。经脉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来源于人体的元气,而不是来源于人体后天的营卫二气。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十二经脉里面的正经之气是指下丹田元气转化而来的真气,这种元气在《难经》中称为原气,原气通过三焦的作用流向十二经脉的原穴,进而转化为经脉中的藏腑真气。所以十二经脉的本质是人体元气转化而来的真气,与十二经脉的运动息息相关,与营卫二气关联不大。营卫二气是通过消化食物里面的水谷精微转化而来的,在子午流注当中每一个时辰进入一条经脉,称为经脉旺相,起到补充经脉之后天气机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藏腑的经脉经气会有所消耗,这时就通过后天的营卫之气来补充十二经脉的不足,而营气子时走胆经,给胆经补充后天经气,是为胆经旺相,丑时走肝经补充肝经经气,称为肝经旺相。所以传统的营气运动并不是真正的经脉运动,只是补充经脉真气之耗损,所以才有十二时辰逐时补充十二经脉的营气运行。真正的经脉运动是真气在经脉中的升降往来运动,升极而降,降极而升。
祝华英道长在修行的过程中机缘巧合的进入了胎息状态,就非常清楚地体会到了经脉的太极运动。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它们都是对立升降的,阴升对阳降,阳升对阴降,好比是一个跷跷板,阳面升起来的时候,阴面就一定会降下去;阴面升起来,阳面就会降下去。这是表里经脉的双向对立运动。另外,左右经脉的运行也是对立的,左右两侧的同名经脉运行构成了一个太极。左侧经脉正运时,右侧经脉负运;右侧经脉正运时,左侧经脉负运。总结起来,就是经脉运动是表里左右对立运动的,从而形成了人身阴阳二气之对立周流。
经脉的表里对立运动对人体藏腑功能产生了非常直接的作用,十二经脉在往来升降的运动中推动藏腑产生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所以当阴阳对立升降失调的时候,就会导致藏腑功能失调。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脾胃不和,胃不能下降、脾不能升清导致脾胃功能紊乱,继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病症,如腹胀、泄泻、大便偏稀等等。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病证往往都会涉及互为阴阳表里的藏腑两面,那么在治疗的时候就要从阴阳两方面去考虑,这样才能算是比较全面的诊断和治疗,也符合中医调平阴阳平衡的目的。
现在中医论述阴阳,不是从表里藏腑阴阳去探讨,而是以藏腑本身的阴阳来探讨,像肝阴肝阳、肾阳肾阴、胃阴胃阳等,都是从这个层面去探讨阴阳的机理,而《内经》的阴阳观却不是这样的,《内经》中的阴阳是藏腑互为表里的阴阳,所谓的阴阳失调是指藏腑表里不能对立升降运动、不能表里互络互用、而导致阴阳表里经脉的阴阳失调。像《内经》提到的阴盛阳衰、阳盛阴衰,什么是阴盛阳衰?是指五藏的能量盛,六腑的能量不足;什么是阳盛阴衰?是指六腑的阳面的能量盛,五藏的阴面的能量不足。阴阳偏盛偏衰指的是藏腑表里阴阳偏盛偏衰,这跟经脉的对立运动也是相关的,经脉的对立运动过程中,还通过络穴会产生一种互生的机能,这就涉及到中医传统的阴阳学说当中最核心的概念——统一、对立、互生。
例如脾和胃都属土,这是统一;脾、胃两条经脉对立运动,胃经下降的时候,脾经就同步上升,脾经下降的时候,胃经就同步上升,这个叫对立;什么叫互生呢?脾、胃表里二经有络穴,络穴就是表里二经阴阳互生的一个管道,胃经下降时络脾经,给脾经补充能量;脾经下降时络胃经,给胃经补充能量,从而使表里在正常的升降往来中能够达到一种互生。当表里二经升降失调时,它的对立和互生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阴阳失调。脾不升、胃不降就容易导致胃气盛、脾气衰,胃气在下降的过程中会通过络穴生脾土,胃气不降就容易导致胃经之气不能从络穴进入脾经,从而导致脾气亏虚不足,这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脾胃失调也可以是脾不降、胃不升,这个是传统认识上不足的一些地方。
中医家记者:
祝道长在胎息状态下内证到十二经脉的运动,除了您刚才提到的左右对立、表里对立,三阴三阳经和任督二脉也是对立的是吗?
祝玄冲道长:没错,任督二脉是先天经脉,属于奇经八脉体系,在道教的修炼体系里面是人体的先天能量体系,十二经脉是后天经脉。先天经脉和后天经脉在道家里面本来就是相反的,因为先天经脉是不断地在积蓄能量,后天经脉是不断地在消耗能量,所以奇经八脉的运动和后天十二经脉的运动也是相反的。
阴阳升降,男女无别
中医家记者:
关于人体经脉的左右升降运动,有的医家认为男女有别,而且午前午后不同,您是如何看待这种阴阳观念的呢?
祝玄冲道长:
这种阴阳观实际上是提出这个观念的人本身的臆想,是想象出来的东西。他们认为男人的阴阳之气午前左升右降,午后左降右升,而女人则相反,午前阴阳之气是右升左降,午后是右降左升,依据是男人的阴阳之气运动是效法太阳的运动,女人的阴阳之气运动是效法月亮的运动。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问题,《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里面提了一个概念,叫做“阴阳系日月”,讲的是人体内都存在着天地日月,人与天地日月相呼应,人以天地之气生,男人和女人效法的都是天地日月的运动,既然都是天地阴阳二气所衍生出来的,就一定会遵循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没有男女之分。我们没有看到过天地日月出现两种运动,都只有一种运动。
他们所谓的“午前男人左升右降,女人右升左降”,是想表述男女相反,这一点我们从一件事情就可以证明是错的。《黄帝内经》讲“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天道左旋、地道右转造成了人体左右的阴阳偏差,从而形成了人体的左眼比右眼要亮、右手比左手要有力,并没有男女的差异。从这生理特性就可以证明,阴阳二气在人体内运动是一样的,同样存在着天地阴阳二气的偏差。只是说男人的生理特征略偏向于太阳,受太阳的影响多一点,女人的生理特征略偏向于太阴,受月亮的影响多一些,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
在临床上,传统脉法也直接验证了男女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传统脉法左关候肝、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尽管如此仍有医家提出男女有别,女人的脉法应该是左寸候肺、左关候脾、右寸候心、右关候肝,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都是后人的臆想。以脾气亏虚为例,临床所有的脾气亏虚都是右脉口寸关脉沉缓无力或者细缓无力、缓弱无力,男女都一样。
《内经》的阴阳观是非常直接简单的,没有男女之别。像左边人迎脉大脉口脉三倍,就表示左侧的脾胃经出现了问题,诊断非常简单,哪边出了问题,你解决哪边就好了,没有那么复杂,这种才是大道至简。
人迎寸口,侯天地之道
中医家记者:
您刚才提到,《内经》中的阴阳非常简单的,没有男女之别,就是指藏腑互为表里的阴阳,祝华英道长还据此挖掘了《内经》人迎寸口脉法用来诊断五藏六腑的阴阳盛衰。您可以给我们讲解一下人迎寸口脉法吗?和现在通行的独取寸口的脉法有什么不同?
祝玄冲道长:
人迎寸口脉法来源于《黄帝内经》,书中详细地讲述“人迎候六腑、脉口候五藏”,通过对比人迎穴(足阳明胃经颈总动脉处)和脉口的精气盛衰来诊断疾病。“人迎候六腑,脉口候五藏”是古人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衍生出来的一套脉法,古人把人体比作天地,六腑为阳,为人体之天道,五藏为阴,阴为地道,“人迎候六腑”候的是天道,“脉口候五藏”候的是地道。
“人迎候六腑”,人迎位于人体的头部、天部,《周易》论“乾为首”,首即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六腑阳经在头部交汇,所以我们诊断六腑阳气盛衰要在人体的天部(人迎处)检查。“脉口候五藏”,脉口脉主要包含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位于太阴之气的天部,足太阴脾经位于太阴之气的地部。我们选择在手太阴肺经上候脉,为什么不在足太阴脾经候呢?从《周易》天人合一的角度讲,足太阴脾土是地球,手太阴肺金是月,月亮围绕着地球转,是地球的太阴之气在天上的反映,太阴月亮为地之太阴的精华之气所聚,就此即可推出足太阴脾的精华就在手太阴肺中。脾经第一个穴位为隐白,白为西方金,原穴为太白,太白是西方的金星,而土又生金,金是土之精华凝聚而成,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又叫太渊,所以手太阴肺经就是足太阴脾经的精华之气凝结而成的,就好像月亮是地球的太阴之气凝聚而成的一样。所以“脉口候五藏”,五藏的疾病要在手太阴肺经上候。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去理解,在《周易》中足阳明胃为艮卦,手太阴肺为兑卦,艮卦为少年,兑卦为少女,在先天八卦上它们是完全阴阳对立的。在后天八卦中,艮卦对坤卦,坤卦代表地道,那么艮卦就代表天道是不是?天对地嘛。在《周易》里面后天八卦的艮卦代乾卦行使天道的功能。六腑为阳为天,所以艮卦候六腑。如果艮卦能候六腑,那么兑卦自然而然就能候五藏了。所以在人迎号六腑的虚实,在脉口号五脏的虚实,这个在《周易》里面都有对应体系的,学习中医的人,如果不了解《周易》,就无法深入地体会天地人三才的奥妙。
现在后世的脉法大多都集中在脉口上候五藏六腑,这是严重违背人体阴阳之道的,忽视了人是由天地阴阳二气负阴抱阳冲和而成的。阴阳二气分为天道和地道,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时空,运行的轨迹也不相同,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叫“天道左旋,地道右转”,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后世的脉法自《难经》以后,上古的人迎脉法就开始失传了,而《难经》也只是中医学术的一家之言。
人以天地之气生,秉人道气机运动
中医家记者:
“人迎候六腑”候的是天道,“脉口候五藏”候的是地道,但是您在一些文章中提到,人体阴阳运动有天道、地道、人道三种,可以揭示一下人道的气机运动吗?
祝玄冲道长:
我就提一句话:人以天地之气生。人道的运动是天地阴阳二气交合后产生的,即人道的气机运动就是天地阴阳二气的交合运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常说“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没有错,但这只是从我们人的视角来观察宇宙,天地之间还有另外一种运动——阴阳二气的交合运动,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二气在天地之间交合而产生人,所以说天地阴阳二气交合的运动就是人道的运动。天时、地利、人和,人是天地阴阳的合和嘛,这个“和”字就表现了人道的运动。
中医家记者: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关于人身经脉的天地人,我联想到了任督冲三脉。任督冲三脉一源三岐,督脉运行代表天道,任脉运行代表地道,那么冲脉的运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代表人道?
祝玄冲道长:
这样理解是可以的,我在学习班的第一次课堂上也就讲任督冲三脉这个体系。提到人体的阴阳运动,我认为现在流行的一气周流理念对中医的毒害非常大,这个一气周流理论仅仅将人体内的天道运动作为阐述的角度,并没有把天地人三道囊括在内。但是人体内并不单单只存在一种气机运动,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内经》要求学医之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也包含了人,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既然人是从三而来的,那么你在阐述理论的时候,就应该囊括天地人三气和三气在人体内的运动。
人迎寸口脉法“脉大”“脉盛”理解
中医家记者:
人迎寸口脉法通过比较人迎寸口脉大或脉盛几倍,以候五藏六腑阴阳盛衰,应该如何理解“脉大”、“脉盛”?以脉形为主,还是脉力为主?
祝玄冲道长:
脉形、脉力都要看,但是以脉形的宽度为主。
脉大主要是指脉形,我们说这个东西很大或者很小,第一个感应到的概念肯定是它的形。人体的气血充盛,脉就会鼓起来,摸他的脉就是很饱满很大,也就是脉盛。当然,气有余或者气闭的时候,气行不畅淤滞在内,也会将脉管撑开,脉形也会表现出大,因为气是往外散的,像气球一样。脉盛我们也是主要理解为脉形的宽度,因为如果是形容脉的力度的话,一般会说强弱,二十八脉象里面不是有个实脉、虚脉吗?有力为实,指下非常饱满有力;无力为虚,指下空虚无力。
中医家记者:
在二十八脉象里面还有一个芤脉,它的脉形也是非常大,但重按无力,这种也能叫做人迎寸口脉法里面的脉大或者脉盛吗?
祝玄冲道长:
芤脉和大脉不一样,但是有些相似。《黄帝内经》里面讲的大脉说的是多气少血,就是这个血脉里面气有余而血不足,血能载气藏气,当血少不足以载气藏气的时候,那么气就会往外散,气散于血脉之中就会把血脉给撑起来。芤脉在《金匮要略》里面讲的是“男子失精,女子失血”,就是精血不足,当阴精与阴血不足的时候,也不能藏气,就会形成这种轻摸上去像摸葱管一样,但是重按是空的脉象,实际上和大脉是有相似之处,病理也是差不多的。这种脉象一般在脉口上出现的比较多,人迎上出现的比较少。
中医家记者:
所以通过脉象是候里面的气血运行的状态,像您刚才说大脉的话,就是气多血少嘛。:您也说人迎与脉口脉两边的偏盛偏衰,实际上与气血、阴阳二气的出表入里密不可分。
祝玄冲道长:
人迎脉大、脉口脉小,就说明气血在表,并没有进入五藏;脉口脉大、人迎脉小,就说明气血充盛于五藏,没有流向体表,导致体表气血不足。这与西医的概念很相似,西医将血管分为外周血管和器官内部的血管,正常情况下血液都是从心脏流向体表以及头部,当血液没有办法完全流向体表及头部,就会导致人体体表阳气不足,这也就是五藏气血不能出表,从而形成了脉口脉大而人迎脉小。通过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对比,我们就能很清晰地了解到人体整体气血流动,摸脉实际上就是摸血管的波动,这个最能反映出人体气血的流向与盛衰。
我们通过诊脉很容易辨别人迎和脉口的偏盛偏衰,但是治疗疾病还要找出病因。能造成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使得心脏血液不能流向体表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血管堵塞,西医称之为血管不扩张,另外体表有寒邪,寒性收引导致小血管收缩难以舒张,藏腑内的气血也没有办法顺畅地流走全身,这些都会形成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人迎脉大于脉口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体表阳气过于充盛,气血不能顺畅地回流心脏。例如人迎脉比脉口大一倍,“人迎一盛,病在少阳”,有可能是因为胆经有火热、相火旺,导致的胆经不降;但也有可能问题出现在胆经的阴面——肝经,因为情志郁结不畅,肝经上升不及,形成气滞血瘀,从而导致胆经不降。所以阴阳表里失调,必须要根据它的临床病因,判断问题出在阴面还是阳面。当然,调理的时候可以阴阳表里同调,但是也要有主次之分。
大道至简 针药一统,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中医家记者:
人迎寸口脉法能候手足十二经脉三阴三阳偏盛偏衰,可以用于指导经方六经辨证吗?针灸方药辨证立法是否可以据此统一?
祝玄冲道长:
我认为是可以的。不管是开方或者取穴,都可以从疾病的病因、表里经脉的阴阳偏差或者对立升降来考虑。因为针灸、推拿、刮痧等任何一个疗法,所针对的都是同一个病因,只是采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样而已,其实都可以运用人迎寸口脉法去辨证。中医的核心是阴阳平衡,从内因角度来讲,五藏六腑、表里经脉的阴阳偏盛偏衰就会导致阴阳失调,治疗的目的都是为调整阴阳平衡,使得阴阳交合、对立互生的机能恢复正常。当表里经脉对立升降功能正常时,藏腑功能、气血周流才能正常,阴阳二气才能正常地出表入里。
我最后再讲一个概念——大道至简。在临床上西医将疾病分为两万多种,中医疾病分型也有很多种,可能一个人身上能同时存在着很多种疾病,但是一切疾病都脱离不开表里经脉的阴阳平衡,而且这阴阳二气一定是对立升降的,在对立升降过程中产生了阴阳二气的统一、对立和互生。所以说中医真的很简单,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我们能保持六对表里经脉的阴阳平衡,一切的疾病就都可以得到治愈。表里经脉的阴阳失调分为三种,分别是阳盛阴衰、阴盛阳衰和阴阳皆衰。阴阳皆衰是指人迎脉和脉口脉都相对较弱,表里皆虚需要用补法。临床上很少有阴阳皆盛的情况,如果人迎和脉口的脉皆盛,那代表阴阳二气分离,不能交合,《内经》称之为关格,外关、内格,就是在表阳气不能够入里,阴气不能够出表,阴阳二气相互格拒,这是很严重的病了。
中医家记者:
调阴阳表里对立升降,让我想到了《内经》里的一句话,“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祝玄冲道长:
我认为现在的中医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天地的存在。人是天地的一份子,《内经》说:“人以天地之生,四时之法成”,不管是人体内的阴阳运动还是藏腑的机能都是我们很难看见的,没有办法很具体地了解人体的阴阳运动,哪怕当今的科学发展的如此先进,我们对于人体还是有太多的东西不了解。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另一种方式去了解它。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虽然无法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到人身的奥妙,但是可以从天地这一个角度去认识人身。天地的运动就是人体的运动,天地的阴阳和人体的阴阳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宇宙和一个小宇宙的关系,它们都是同步、同时、相互对应的,二者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比如伤寒六经体系的建立,就和天地阴阳对人体的影响密切相关,《伤寒论》讲诉说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对人体的影响,尤其是寒邪对人体的影响,这就说明天地的气机运动异常会引起人体的藏腑功能和气机运动异常。
人体的阴阳运动很难直接察觉,很多医家都是通过臆想去认识的,但是其实从天地之间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察觉到阴阳的运动,包括天道左旋、地道右转、天地阴阳冲和产生的中和之气。《周易》的阴阳体系就反映整个宇宙、天地日月的阴阳运动,也反映了人体内在的气血阴阳运动。所以我们学习中医的人,除了要在人身身上探讨人体的藏腑气血阴阳之外,还要从天地自然中体悟人身的奥妙,学会从天地人三才的角度去探讨人身阴阳二气运动。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效法自然、道法自然,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了解人体的医学。
在红尘中修行,弘扬十二经脉道医学体系
中医家记者:
您本来在武当上修行,但是为了弘扬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十二经脉运行道医学体系,踏入红尘做了很多事情。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一段红尘游历最大的感受吗?
祝玄冲道长:
实际上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红尘,虽然说也在修道。但是修道是在人间修道的,也是在红尘中去修道悟道的。道家讲究的是入世修道,修道并不是在深山里,恰恰相反,修道应该在红尘中去修,边游历于人间边修行。
如果是在山中一个人清修,没有凡人来打扰,那么没有凡人的那种喜怒哀乐、爱恨情愁的影响,你会非常清静,心比较定,可能会修得比较好。但是一旦你从深山里出来,面对红尘中的种种喜怒哀乐、爱恨情愁的时候,比如遇到小流氓,无缘无故打你一巴掌,你可能依然会勃然大怒,因为在深山里面没有经历过这种现象,没有外面的一些事情来考验你的心性。所以说在山里面你会觉得很静,但是那种静呢是没有经过磨练的静。如果说到了红尘中,别人给你一巴掌,像耶稣一样,你打我左脸,我把右脸也给你打,这样做到心如止水,心无波澜,心非常清静的时候,才能说你的这个修行到了。
所以说,修行都是在红尘中修的,你在红尘中反反复复地去经历各种状态,比如爱恨情愁、喜怒哀乐,在红尘中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心如止水、心无波澜,然后心底非常清静,“不被七情所染,也不被六欲所夺”,这样才是真的清净。所以如果说在深山中闭关,那可以,但修行真是在红尘中修的,不是在深山里修。
关于《黄帝内经》十二经脉运行的这些体悟,祝华英道长认为都上天赐予他的,并不是自己修行出来的。他在一次打坐的时候,觉得有一股力量从百会注入,在身体内结了丹,之后丹再化为元气进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从而打通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成功地让他感觉到了经脉的运动。所以他认为这是上天借他的体会,再把这套医学体系在人间重新挖掘出来,自己不应该私藏,而要将它弘扬于世。现在我也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套《黄帝内经》十二经脉运行医学体系让世人传承,让更多的中医能够应用于治疗疾病,以惠泽百姓。
中医家记者:
大隐隐于市,大道行人间。感谢您和祝华英道长挖掘传承了这套遗失千年的医学体系,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大道至简的内经密旨。希望未来中医家能和您一起将它更好地传播出去,让更多中医人承接老祖先的智慧福荫。感谢您接受中医家专访!
5天4晚,掌握以上诊疗原则后,可以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通过脉证结合统一,能准确的知道各种疑难杂症发病的根本原因,从而正确无误的治疗。此学术价值非金钱所能衡量,一次学习,终身受益无穷。
凡轉載本網站文章,請註明本網站網址 http://www.liangzhenj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