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唐代食疗方书《食医心鉴》特色评析

 我国各种文献中可以稽考书名的唐以前(包括唐代)食疗学专书逾 30 种,但绝大多数亡佚不存。


唐代也仅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的《食疗本草》和昝殷编撰的《食医心鉴》两部辑佚本流传下来,加上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和《千金翼方·养老食疗》两篇,这 4 部(篇)是我国目前可见最早的一批食疗学专门文献。


《旧唐书》载:“上元元年,(孙思邈)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据此可知孙思邈和孟诜存在师徒关系, 所以《千金要方·食治》和《食疗本草》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内在一致性:两者均注重对单独食材的性状、疗效、制法等进行描述,极少涉及食材的组合,几乎未记录经过配伍的食方。《千金翼方·养老食疗》虽载食方,但仅有 17 首老年养生食疗方而已,范围较窄,数量不大。


较此三者晚出的《食医心鉴》则是现存最早以食方为主要内容的食疗学专著,但由于《食医心鉴》原本亡佚而辑本出现较晚之故,学界对其关注尚显不足,现就该方书重刻本学术特点讨论如下。


一、《食医心鉴》日本辑本与清末重刻本


昝殷是唐大中年间蜀地名医,曾任成都府医学博士,编有《食医心鉴》三卷 。


《食医心鉴》在唐宋时期有一定影响,屡有医书引用其文,仅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就有相关引文逾百条。但《食医心鉴》原本约在宋元之际亡佚,遂离开了人们的视野。目前所见《食医心鉴》系罗振玉在日本东京发现的辑佚本。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致力于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贡献巨大。在为《食医心鉴》辑本撰写的跋文中,罗振玉描述了在日本偶遇该书的状况:“光绪辛丑游日本,得之东京,卷端有‘青山求精堂藏书画之记’及‘森氏’二印,后有丹波元坚及森约之手识二则。”


“青山求精堂藏书画之记”,是青山道醇的藏书印。


青山道醇是活跃于日本 19 世纪中叶的汉医家, 著有《针灸备要》等书。根据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公开的日本古医籍,凡注明“青山道醇旧藏”的医书, 如《霉毒要方》《医学读书记》等,大多于卷首也钤印了“青山求精堂藏书画之记”的印章,由此可推断出“青山求精堂藏书画之记”当是青山道醇的藏书章,他应当收藏过罗振玉所见此本《食医心鉴》。


“森氏”印章是日本汉医文献学家森立之、森约之父子常用藏书章。


森立之(1807-1885)早年师从多纪元坚,是江户后期日本杰出的医学家、文献学家与考据学家,其子森约之(?-1871)也是日本汉医文献学家。


罗振玉所言“丹波元坚手识”云:“辛丑六月朔,校读于掖庭医局。是书伪字殊多,不敢臆改,一依其旧云。元坚识。”“森约之手识”云:“嘉永甲寅仲秋晦夜灯下校正一过。约之。”


多纪元坚(1795-1857),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汉医学家,其父多纪元简、兄多纪元胤均为著名汉医学家。多纪家族祖上姓氏为丹波, 后改姓多纪,家族中有著名汉医学家丹波康赖,故多纪元坚父子在著作或藏书中也常常用“丹波”姓氏署名。此识语未署姓氏,是罗振玉根据其习惯所言。该识语中所言“辛丑”当为 1841 年,从多纪元坚识语来看, 在他之前《食医心鉴》辑佚本已然存在,他负责校读是书。森约之识语说明他也对此书进行过一次校正, 时间是嘉永甲寅年,嘉永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年号,嘉永甲寅是 1854 年。


罗振玉《食医心鉴》跋文又言:“此本乃日本人从高丽《医方类聚》中采辑而成,虽不能复原本之旧, 然当以得其太半。”辑佚者既然不是多纪元坚,那么究竟是谁?罗振玉并未言明。


《医方类聚》是 15世纪朝鲜官方编纂的汉医名著汇编,共计辑录了 152部中国唐、宋、元、明初的著名医书及 1部高丽医书,共计153部,合 266卷(今存 262 卷)。该书的最初版本一共只有 30套,1592-1598 年间日本丰臣秀吉攻打朝鲜其间,日本将领加藤清正将一部完整的《医方类聚》抢回日本,后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相当于皇家图书馆),这也是该书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原初版本。


此后二百余年,能看到这部书的人应该非常有限。


直到 1852 年在幕府医官喜多村直宽的主持下才开始对《医方类聚》进行校补,直至 1861 年方才完成并重刻的《医方类聚》,史称“文久元年本”。


因此,罗振玉所见的《食医心鉴》辑本应当是直接从宫内厅书陵部收藏的原本《医方类聚》中辑录的,可以推断出该辑录者应当是与当时官方保持密切关系的医家。由此说来,罗振玉所见《食医心鉴》辑本究竟辑者何人,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确难考证, 在此阙如待考。


罗振玉将日本《食医心鉴》辑本带回国内后,由东方学会于 1924 年刊刻付梓。此“东方学会”与成立于 1947 年的日本“东方学术协会”无关,是 1923 年由罗振玉等人发起的学术、出版机构。


创始人除罗振玉外,尚有辜鸿铭、王季烈、王国维、陈三立、郑孝胥、宝熙、王秉恩、刘承干等共计 20 位各界名流。由于时局混乱,东方学会并未像罗振玉等人最初期待那样在学术研究方面大放异彩,但尽管如此,学会还是刊刻出版了多部难得一见的古籍经典,今天所能见到的《食医心鉴》辑本即其中之一。


东方学会本《食医心鉴》卷前有“食医心鉴目次”,内容不分卷次。全书32 页(不含目次页、跋页),每页24行,每行23字,书口有“食鉴”二字和页数。全书共收录食方 211首,按其所治疾病的异同分为 13类。除“小儿诸病食治诸方”类外,其余每类食方之前均有概论一则,如《论中风疾状食治诸方》等,共计12篇。


诸食方的编写体例为,每方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方名,此部分经常也包含了食方针对病证的简单描述;第二部分为食方的配伍情况,即正方部分;第三部分为该方炮制和服用该食方的方法。


例如,葛粉索饼方全文如下:“治中风心脾热、言语蹇涩、精神昏聩、手足不随,宜吃葛粉索饼方葛粉四两荆芥一握右以水四升,煮荆芥六七沸,去滓、澄清,软和葛粉作索饼,于荆芥汁中食之。”


通过对东方学会本《食医心鉴》辑本的研究,可以窥见已经散佚的原本《食医心鉴》诸多特点,后文将举例探讨。


二、《食医心鉴》食材特色


(一)食材的选择注重取材便易性




对《食医心鉴》全书211 首食方进行统计,所涉及的食材共计169 味(使用同一食材但药用部位不同者, 例如“鸡子”和“鸡子清”,按 2 味统计)。可根据性质不同,将该 169 味食材分作 6 类,统计如下:


动物性食材类共计55 味(含犍牛小便、蜂房、蜂蜜、蜂蜡及各种蛋类、乳类等),其中来源于家畜26 味、家禽 7 味、鱼 4 味、蜂虫 3 味、野生动物 14 味、人乳 1 味;


植物性食材类共计 78 味(不含谷物性食材),其间多为药食两用药材;


谷物性食材类共计 17 味(含豆类及糠类),其中来源于粟或稻 6 味、麦 3 味、豆 4 味、其他 3 味;


加工食材类共计 10 味;


金属及矿石类共计 8 味;


菌类1 味。


共计 169 味。


以上统计数据中,26 味家畜类动物性食材全部来自黄牛、水牛、羊、猪、驴共五类常见家畜;7 味家禽类食材俱来自鸡(含乌鸡)、鸭;植物性食材主要由蔬果、草药构成,加工类食材包括豉汁、盐、酱、酒、茶等;4 种鱼类食材中,鲤鱼、鲫鱼、鳢鱼(即黑鱼)3 种淡水鱼类常见易得。


较难获得的食材,主要集中在野生动物食材类,如熊肉、虎肉、虎胫骨、雁脂等,鱼类中的鳗鲡鱼属于降河性洄游鱼类,在蜀地也不易获取,但这些食材在《食医心鉴》中出现频率很低,出现熊肉、虎肉、虎胫骨、雁脂、野驼脂、鳗鲡鱼、鹿头各 1 次,鹿蹄 2 次。


一些常见易寻且价格低廉的食材,反复出现在不同的食方之中,被屡次利用,例如植物性食材类中的姜(包括生姜、干姜、生姜汁)出现了 22 次,加工食材类中的酒和红米(别名赤曲、红曲等)分别出现了 21 次和 14 次,另外白米、葱(包括葱白)、豉汁、蜜等亦反复出现。


《食医心鉴》食方对食材的选择是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之上,强调了取材的便易性,尽量避免罕见食材, 常见、常用食材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一方面降低了普通家庭食疗的难度和成本,保证了患者能够长期坚持食疗活动,从而达到较好的疗效;另一方面,也更便于推广食疗养生技术,使之可能作为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成为被大众广泛接纳的医疗技术。


(二)注重吸纳外来的食材、药材


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渐发展,大批的外来药材、食材进入中原,成为一般百姓的日常消费品。“唐朝人对外来物品和文化的推崇,使波斯、印度及东南亚各国的药物备受青睐,这必然扩大了外来药物的引入,尤其是香料药物。”


《食医心鉴》的食方也吸纳了外来食材,这丰富了食疗的手段和渠道,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百姓在日常饮食上对外来食品的接受。《食医心鉴》211 首食方共包含外来食材 6 种:诃梨勒、荜拨、胡椒、芜荑、葡萄以及莳萝。


诃梨勒




唐《新修本草》云:“诃梨勒,生交、爱州(今越南北部)。味苦,温,无毒。主冷气,心腹胀满, 不食。”《食医心鉴》诃梨勒茶方:“治下气消食诃梨勒茶方:诃梨勒一两去核右以水一升,先煎三两沸, 然后下诃子,更煎三五沸,作茶色,少入盐,啜之。”


荜拨




《本草图经》云:“荜拨,出波斯国。”药性辛,温。《食医心鉴》作“毕拨”,有毕拨粥方:“治心腹冷气刺痛,妨胀不能下食毕拨粥方:毕拨、胡椒、桂心各一分,为末米三合右煮作粥,下毕拨等末, 搅和,空心食之。”


胡椒




《新修本草》云:“胡椒生西戎……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食医心鉴》毕拨粥方、鲫鱼膾方使用胡椒。例如鲫鱼膾方:“治产后赤白痢,脐肚痛,不下食鲫鱼膾方:鲫鱼一斤,作膾,莳萝、橘皮、芜荑、干姜、胡椒各一分,作末,右以膾投热豉汁中,良久下诸末,调和食之。”


芜荑




《海药本草》曰:“生大秦国(即东罗马帝国),是波斯芜荑也。味辛,温,无毒。”《食医心鉴》治脾胃气下痢瘦方、炮猪肝方及鲫鱼脍方均使用芜荑。


葡萄




《新修本草》曰:“葡萄,味甘,平,无毒……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敦煌在唐代属西域之地, 故葡萄当时作为外来食材对待。《食医心鉴》将其写作“蒲桃”,有蒲桃煎方:“治热淋,小便涩少,渗痛, 滴血,宜吃蒲桃煎方:蒲桃绞取汁五合,藕汁五合,生地黄汁五合,蜜五合,右相和煎如稀饧,食前服三两合,日再服。”


莳萝




《海药本草》谓莳萝“生波斯国……主膈气,消食,温胃,善滋食味。”上文鲫鱼脍方即使用莳萝。


三、《食医心鉴》食方特色


(一)食方配伍具有蜀地特色


中医食疗与药疗有所不同的一点在于,药疗是患者针对某种疾病专门的、特意的服药行为;食疗是将治病过程融入饮食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调整患者身体状态,最终达到祛病除疾、强健体魄的目的。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食材时,不仅要考虑其性味、药效,还要注意食材的口感是否良好,是否符合当地患者的日常饮食口味和习惯,这一点决定着患者是否能够主动、自觉地坚持食疗。


《食医心鉴》在食材的选择上十分注重口感,并突出了蜀地饮食特色和口味。




不少食方突出了麻辣咸香的口味,例如乌雌鸡羹方:“乌雌鸡一只,右治如法,煮令极熟,细擘,以豉汁、葱、姜、椒、酱作羹食之。”该方的调治方法、服用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要食材的药理作用,更能增进其味美程度,达到以食代药之效果。


统计《食医心鉴》全书 211 首食方,食方的正方中出现蜀椒 2 次、葱白 7 次、豉或豉汁 3 次、生姜 6 次;调治、服用方法中出现盐 29 次、椒 24 次、葱 22 次、姜 16 次、豉或豉汁 13 次, 另有蒜齑、酱、醋若干次。这些食材如果出现在食方正方部分,主要利用其药用价值;如果出现在制法部分,则主要利用其味感价值。


当然,《食医心鉴》食方的口味是为疗效服务的,当口味与治疗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些食方自然也会偏向于疗效而非对口感的追求。如葛粉索饼方、粟米粥方、冬麻子粥方、薏苡人(即薏苡仁)粥方等, 主治中风心脾热或五脏壅拥热引起的言语蹇涩、精神昏聩、手足不随等症,口感十分清淡,均不含任何麻辣口味的热性食材。


(二)食方的制法具有多样性


与药方相比,食方的制法更为多样,这些方法不仅能够确保食方疗效的发挥,而且还必然地兼顾着患者的饮食习惯。深入研究《食医心鉴》中食方的制法,不仅可以知晓唐代蜀地食疗临床实践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可了解唐代食疗技术发展的程度。


1.煮法


即以水煮为主要方式炮制食材的方法,再细分为以下 4 种。




(1)煮粥法:此法在《食医心鉴》中比较普遍,例如冬麻子粥方、葵菜粥方等。


(2)煮羹法:此法亦多,又有肉羹、素羹之别,肉羹如 乌雌鸡羹方,素羹如车前叶羹方等。


(3)煮食法:将食材煮熟即食,如大豆妙方等。


(4)煮汁法:此法仅取煮过食材汤汁饮用,但不食该食材,如治消渴伤中小便无度方云“黄雌鸡一只,治如吃法,右煮令极烂,漉去鸡,停冷取汁饮之”。


另外,《食医心鉴》部分食方出现“缹食之”的表达,如缹木槿花方。根据《古代汉语词典》,“缹”读若“否”,意为“蒸煮”,又古人“煮粥”亦作“缹粥”,如陆游《寺居睡觉》诗“披衣气坐清羸甚,想像云堂缹粥香”。故将言“缹食之”食方者,均归入煮法之列。


2.蒸法


即食材不在沸水之中,而在其上经高温水蒸气溜熟之法。




如酿猪肚方:“猪肚一枚净洗, 人参、橘皮各四分,下饙饭半斤,猪脾一枚,净洗,切细,右以饭拌人参、橘皮、脾等,酿猪肚中,缝缀讫, 蒸令极熟,空腹食之。盐酱多少任意。”


3.煎法




根据《古代汉语词典》,“煎”字意为“熬煮”或“用油将食物烹熟”。纵观《食医心鉴》煎法食方,未见用油者,故此“煎”当作熬煮解,即以文火长熬食材以食饮之,例如蒲桃煎方等。


但其间有一类为茶煎之法,将食材作茶煎饮或与茶同煎,如槐叶茶方“右以嫩槐叶一斤,一如造茶法,为末煎啜之”。


4.炙法


即以火烤食材而食之法。




在《食医心鉴》中,此法多用于动物性食材的炮制,如炙黄雌鸡方:“黄雌鸡一只,制如食,右炙令极熟,刷盐醋椒末,空心食之。”


5.酒法


即将酒作为主要或辅助食材的方法。




《食医心鉴》酒法食方较多,具体方法也不统一,可细分作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1)酿酒法:此法是将食材与酒曲共酿作酒,而非直接利用成酒,如驴头酒方“乌驴头一枚,右燖洗如法,煮熟和汁,浸麹如常家酿酒法,候熟任性饮之”。


(2)浸酒法:即将食材与酒浸泡而得药酒之法,如牛膝浸酒方、虎胫骨浸酒方、乌粘子浸酒方等。


(3)和酒法:此法即将食材与温酒和而饮之,或用酒煎煮食材而饮之,如野驼脂酒方、雁脂酒方、薯蓣酒方等,前二者为暖酒入脂和饮,后者是用酒煎煮薯蓣等食材。


(4)投铁器入酒法:此法比较特殊,《食医心鉴》中出现过两次,即将铁制品烧红,投入酒中,待冷却后饮用,如秤锤酒方“铁秤锤一枚,斧面,铁杵亦得,酒一升, 右烧秤锤令赤,投酒中,良久去锤,量力服”。


6.炒法


即通过加热并将锅内食材翻搅令熟的制法。




《食医心鉴》食方用此法者较少,且常与它法联用,如治十种水病不瘥垂死方“猯猪肉单煮食,及作羹、缹炒,任意食之”。


7.煨法。


又可称“炮法”,将食材在煻灰中煨熟后食用。




如治脾胃气下立瘦方“猪肝一斤,芜荑末六分,右薄起肝糁,芜荑末面裹,更以湿纸裹,煨熟去面,空心食之”。此方与书中炮猪肝方相似,但前者言“煨”,后者言“炮”。


8.烧灰法


即将食材烧灼为灰,服用该灰之法。




如治小儿喉痹肿痛方:“右取蛇脱皮烧作灰,乳汁和一匕服之。”此法多用于小儿食疗。


9.生食法。


《食医心鉴》中部分食方要求生食食材,此法多见于食材较少的食方。




生食的可以是植物性食材,如治血痢日夜百余行方即生服葛粉和蜜;也可以是动物性食材,如治脾胃飡入即吐出方曰“羊肉半斤去脂切作生以蒜齑食之”。


10.治如常法


即将食材制成唐代蜀地常见加工型食品的方法。




此法在《食医心鉴》中有作索饼、作臛、作腤 、作馄饨、作馎饦、作饨、作鹘脍等。索饼类似今天的面条,需要煮食;臛为肉羹或肉泥;腤 与臛相似;馄饨即类似今时做法;馎饦即水煮汤饼;䬪饨当为馎饦的另一种写法。鹘脍仅“治脾胃气冷不能下食虚弱无力方”中出现过一次,其为何食品尚不可知,亦不排除刊刻有误之可能。


11. 外用法


《食医心鉴》还存在少量食方,将食材进行加工之后,并不食用,而是进行外用,例如治疗新生儿肚脐脓液流出、红肿不退的白石脂散方“右以白石脂末四钱干傅脐中”。




《食医心鉴》中常常存在一首食方多个制法均可的现象,这些制法虽然有些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太常见, 但在唐代,尤其是蜀地,应当是寻常百姓之家常用的饮食之法。


唐代昝殷的三卷本《食医心鉴》今日早已无法目见,但罗振玉从日本带回的辑佚本经由东方学会重新刊刻发行之后,今人犹可借之管窥其大貌。


《食医心鉴》是现存最早的一批中医食疗学、营养学名著之一,通过深入研究《食医心鉴》撰写特色,首先能够纠正对中医食疗的某些误解,证明了食疗从唐代开始就不只是针对养生的需求,而是同“药疗”一样,针对具体疾病的治疗,这也印证了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所说的:“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其次,《食医心鉴》所载食方还考虑到了食材取材的便利性,以及食方配伍的口感,其炮制方法、服用过程符合蜀地日常习惯,将药材、食材制成粥、饼等日常食品,又多用豉、酱,在口味上常常强调咸香, 可以说这部《食医心鉴》是中国中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相融合的伟大成果。


第三,《食医心鉴》注重对患者营养的补益和搭配,固其元补其虚,最终达到健体去病的目的,这样的思想上承《黄帝内经》,又同时是我国传统营养学的开端。


最后,昝殷撰写《食医心鉴》的时代是在相对开放的李唐王朝,因此他也没有排斥外来药物、舶来食材,只要与身心健康有益,便加以利用,为此后中国食疗学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加深对《食医心鉴》发掘、研究,有利于更加清晰地认知唐代食疗技术,进一步丰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并为当代食疗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原文网址:

https://www.sohu.com/a/357453696_787404

凡轉載本網站文章,請註明本網站網址 http://www.liangzhenjiu.com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道家四秘

 上清四秘是道家上清派推崇的四种养生食物,道人内流通,常人难以知晓。 它们分别是:萝卜,白菜,豆腐,生姜! 这大白菜如果是卷心的白菜,其气有向内收的趋势,散白菜将气往外发散。当代人思虑过多,上热下寒, 大白菜可以将相火从食道往下降,将气往下收敛,又可通肠道。白萝卜可以降气化痰消食。 所以大白菜加萝卜,就相当于黄芩加半夏。 “要想不死,肠中无滓。”这是道家修行的一句话。现在大多数人肠中有许多污滓。而 白菜可刮肠,萝卜可顺气,常吃萝卜白菜,便可以清肠通浊气。 道家常说的辟谷,若没有掌握法门,不可轻易尝试。 生姜 可通神明,孔圣人便有不撤姜食之说。 可解鱼蟹毒,又可温脾阳止呕逆。男子主阳,不可百日无姜。 况且现代人喜欢饮食冰冻饮料瓜果,其恶习是当时快意,却严重伤害脾阳,于养生有大害。故平日每餐少食姜可拨乱反正。 最后一味豆腐呢?是佛家道家恩物,也是我们健康的宝物。《论语》讲“七十可以衣帛食肉。”说明古人饮食谱中蛋白质摄取以豆制品为主,肉食不多。当代农牧业发达,人们食肉过多,造成身体严重偏酸化,还容易臃滞气机,阻碍中焦,许多人脾虚得只能运化粥米之类,却要再填塞肉,满足口腹之欲,却不管肠胃负担。未来十年将是癌症高发期,许多饮食无度的人都是结肠癌肝癌高危人群。万物平等且有灵,我们口中食,是以它物生命以换来。我们吃得是肉,其实是动物的尸体。动物临死前的恐惧悲鸣诸多怨气必然留藏在尸体中,我们咽下口中美食,亦是咽下死亡的怨气,无异于砒霜鸩酒。 自古道家着重性命双修,身体为灵魂的载体,自是要好生爱护。所以 豆腐这清嫩白净之物可满足人们多种蛋白质需要,又可素心安神。 这普通白菜萝卜豆腐生姜被道家称为“上清四秘”且不轻易外传,必有其珍贵意义。食素食,亦是养素心,养素心,即是安神灵,心神得安,即是长生久视之道。 希望有所见闻者,能生善念,发善心,身病心来养,心病身可调,最终得到健康长寿大道~!

《彭祖经》原文及译文

彭祖介绍: 彭祖, 姓篯名铿。生活于上古三代,是位大名鼎鼎,誉满华夏的圣贤人物。称之为"上古大贤,道家先师,中华寿神,气功开源"。彭祖是圣人眼中的圣人。从彭祖到孔子两千多年,从孔子至今又有两千多年。孔子之名,家喻户晓,孔子之言,到处流传,孔子的形象,何其伟大!孔子视彭祖,犹如今人视孔子,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彭祖的地位就非常显赫了。在哲人看来彭祖为得道之人,为集上古养生术大成之人。诸子百家尽管学术思想不尽相同,但多引彭祖为据,以增强其立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足见彭祖惶惶于哲人心中,长留于哲人哲言。 彭祖之道和养生术影响很大,长期流传。历代道家或医学著作中零零散散保存着彭祖的养生学内容。彭祖的养生之道是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医疗保健实践记载。其大致内容可分为彭祖摄养术、彭祖导引术、彭祖服气术、彭祖房中术等和彭祖烹调术几个方面。尤其是彭祖作为烹调的创始人,受到历代厨师们的尊重,代代有传人。彭祖所首创的名肴做法,虽多数失传,但也有流传下来的。 《彭祖经》原文: 彭祖者,姓篯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 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常有少容。然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少周游,时还独行,人莫知其所诣,伺候竟不见也。有车马而常不乘,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心存其体,面(明抄本面上有头字)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王自往问讯,不告。致遗珍玩,前后数万金,而皆受之,以恤贫贱,无所留。又采女者,亦少得道,知养性之方,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奉事之于掖庭,为立华屋紫阁,饰以金玉。乃令采女乘辎軿,往问道于彭祖。既至再拜,请问延年益寿之法,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当用金丹,此九召(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六,采女条“九召”作“元君”。是。)太一,所以白日升天也。此道至大,非君王之所能为。其次当爱养精神,服药草,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身不知交接之道,纵服药无益也。能养阴阳之意,可推之而得,但...

《内经图》4-李少波亲自讲解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音频)

李少波 (甘肃中医学院教授) 李少波(1910年2月—2011年9月28日),年壽102歲,河北省安平县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真气运行学创始人。2009年6月,被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并聘为中华中医药协会终身理事。代表作品有《真气运行法》、《真气运行论》等。 五步: 1. 呼气注意心窝部, 2. 意息相随丹田趋, 3. 调息凝神守丹田, 4. 通督勿忘复勿助, 5. 元神蓄力育生機 1,李少波亲自讲解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音频)1 2,李少波亲自讲解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音频)2 3,李少波亲自讲解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音频)3 4,李少波亲自讲解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音频)4 4,李少波 真气运行法 五步功成(静功)

《内经图》1詳解

中国医史博物馆编撰的《文物选粹》一书,收有一幅彩绘《内经图》,系清宫如意馆藏品;这幅图画出自何人何时,未加注明。做为道教教理的图说形式,北京白云观也有同样一幅,是木刻板,黑白图。道教中称它"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语见白云观藏图)。把图像、诗歌、隐语集于一纸,是明清之际养生类书的典型风格,像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清的《赤凤髓》、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及清代医学家曹无极的《万寿仙书·诸仙导引图》等,都附有图示,但以上插图在于以神仙名誉规定导引动作,《内经图》则重在描画人之身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性命圭旨》的插图,又属一类风格,故又称《内景图》。关于它的创制时间,我们可以综合落款、题诗、画风三个方面,寻其答案。 就落款而言,白云观藏图下留有收藏者素云道人的"会心"文字,全文是: 此图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钝根人无从领取,是以罕传世。予偶于高松山斋中检观书画,此图适悬壁上,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展玩良久,觉有会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纳即天地盈虚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过半矣。诚不敢私为独得,爰急付梓,以广流传。素云道人刘诚印敬刻并识。板存京都白云观。 时间是"光绪丙戌年荷月上浣"--光绪十二年阴历六月上旬。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其一,道教中将《内经图》视为内丹作品。 其二,白云观版是临摹而来,并非首创。 其三,它的创制时间的下限当在"光绪丙戌年"之前。 再看《内经图》的题诗,虽然传世版本各异,却都题有一首七律: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这首诗出自《吕祖全书》,是清初顺治年间道教信士刘体恕等扶乩托名之作,上图时略有字词的改动或是误抄,这里不再细说。再看清初的道教,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清完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一时间一度出现了道教史上的龙门中兴之势,即顺乎时局的需要,赢得了统治者的礼遇,所以一贯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吕洞滨的道教龙门内丹学派的《内经图...

倪海厦:女人的月經就是奶水

梁冬:好,那我们今天进入这个正题,因为上一周呢,我们讲了糖尿病和这个心脏病,今天我特别想跟您聊一个问题。就是我发现呢,以前我有跟一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人聊过,那人力资源部的人跟我说:现在这个女员工里面啊,这个乳腺增生和乳腺癌好像很多。而且现在那个量其实完全不是以前那个,以前那个女子还束胸,都没有那么严重。     倪海厦:对。     梁冬:那个时候拿个布缠着,是吧,为了不要显得那么性感。而现在呢,这么方便,呃,这么这个放……不要方便嘛,就是那么放松的状况之下,还有那么多这样那样的按摩机,还有这样那样的知识,然后大家都比以前更加关注这个问题了,那为什么就越来越多咧?那它的机理是什么咧?     倪海厦:好,这个问题非常好哈!这是一直在西医学界或是中医学界是一个迷,西医呢只知道得到乳癌,那查到乳癌,最后为什么得到乳癌不是很清楚。哦,然后又说:诶,女性荷尔蒙不能多吃、随便乱吃,吃太多会得到乳癌。也就是说,西医自己知道,他告诉你女性荷尔蒙会产生乳癌,你吃了人工的女性荷尔蒙会造成乳癌。那实际上中医呢,很多中医界……他们并不了解,并没有真正去研读到《黄帝内经》,你真正把《黄帝内经》读完你会发现到,中医认为:奶水,女人的奶水就是月经。     梁冬:这有出处么?     倪海厦:有,就出在《黄帝内经》里面。     梁冬:它怎么说的?《黄帝内经》怎么说?     倪海厦:在《黄帝内经》里面就直接讲,月经就月事么,好,月事以时下,好。那……     梁冬:那这个东西跟奶水有什么关系咧?     倪海厦:在奶水……每个月月经来之前,女人胸部会涨,那涨到一定的程度,比如前一个礼拜开始慢慢涨起来,到了月经一开始来了以后,胸部的压力就会减轻,减轻以后慢慢、慢慢呢就奶水往下走,走到子宫里面去,然后……那当月经比如来了三天,有的来五天,来完了以后,那个奶……胸部的压力就没有了,噢,那……     梁冬:那为什么这样不是因为胸部的压力,就是说,那这里面并不能说明那就是奶水变的呀?     倪海厦:对,很好,我们有两个地方可以证明。第一个,这个诸位问一...

佛家三脉七轮与道家经络穴位对照图

“七轮”之说源于印度瑜伽知识,是指人体经脉系统中七个主要的能量汇集点。相当于中医经络学的穴位。“七轮”的知识后流传至西藏被当地密教及藏传佛教所吸收。当代,“三脉七轮”的知识亦随运动瑜伽和藏传佛教而流传至西方国家,并广泛应用于各类身心灵的理论之中。 我们身体能量系统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七个轮穴。这些轮穴是身体上能量的进出口,这些进出口在身体上主要有七个,因此一般说有七个轮穴。但其实除了这七个大的外,还有许多小的,分布全身。经脉也是一样,除了三条主要的外,还有许多小的。人的身体远比今天医学所了解的复杂。 以下是佛家三脉七轮与道家经络穴位对照: 由下而上,它们分别是: 1 根轮 (纯真轮、海底轮、纯真轮、密轮),暗红色,形状像四个花瓣-----------(会阴穴) 2 腹轮 (真知轮、水轮),橘色,形状莲花十瓣-------------下丹田,气海穴(脐下1.5寸),关元穴(脐下3寸) 3 脐轮 (正道轮),黄色的,形状是十二块花瓣-----(神阙穴),即肚脐 4 心轮 (仁爱轮),绿色的,形状是八个花瓣-------(膻中穴) 5 喉轮 (大同轮),蓝色的,形状是十六个花瓣---------------无 6 额轮 (宽恕轮、眉心轮、月轮、第三只眼、宽恕轮),紫色,---------(印堂穴),天目,眉间 7 顶轮 (梵天轮、自觉轮)---------------(百会穴) 3脉 中脉,在脊椎中央--------道家没有对应的经络,但是脊椎前有任脉,脊椎后又督脉 左脉-------- 右脉--------

各種食用油凝固點及牛油知识

 各種食用油凝固點        40℃-46℃ 牛油(因其熔点高于体温,不易被消化。虽然不宜直接食用,但它能使糕点起酥,故在制作西式糕点时,在欧洲国家中,常用作起酥剂。)     38~41 瑪琪琳 43~44 起酥油 38~39 酥油 39~40 白油 37.0豬油 36  黄油 25℃以上 棕櫚油和椰子油 10-15℃ 花生油 5℃ 橄欖油 0℃ 棉籽油 -10℃ 大豆油、葵花籽油、菜籽油 -10℃以下 玉米油 【提醒】、 1:一般說來,植物油以不飽和脂肪為主,凝固點較低,但飽和脂肪酸含量越高的食用油,就越容易凝固。 2:棕櫚油、椰子油是凝固點很高的油,其凝固點達到24℃。 ---------------------------------- Butter黄油小知识 黄油Butter,又称牛油、白脱、奶油,是由稀奶油加工来的,黄油约含脂肪(80%~82%)、水分(15.6%~17.6%)。而稀奶油含有大约40%的脂肪和大约60%的水分,这些脂肪也是以脂肪球的形式分散在水中。脂肪球被外表面的膜分隔着,因而彼此不能聚合。而脂肪球周围则被连续的水包围。于是我们说这是水包油。这时候,如果我们对稀奶油施加一个机械外力,破坏掉包围着脂肪球的膜,则可以让本来彼此孤立的脂肪球团结在一起。如果我们同时再保持一个较低的温度,让脂肪凝固(牛乳脂的凝固点在30摄氏度左右),则多余的水分就会与脂肪分离。慢慢地,凝固的脂肪小颗粒则互相粘在一起,形成一大坨。这时候,剩下的少量的水分则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了脂肪中,水包油的局面逆转成了油包水,稀奶油就变成黄油了。 性价比很高的黄油哦~ 某宝一下你就知道! 性价比很高的黄油哦~ 某宝一下你就知道! 黄油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种类,黄油可分为“无水黄油”、“酸性黄油”。 Clarified Butter 无水黄油 乳脂含量约 99.9%,又称AMF、无水奶油、纯净黄油等。是由奶油制成,通过多次将奶油分离,直到剩下乳脂肪为止。 除加热外,接近无水状态的无水黄油不容易融化,在制作烘焙产品时容易处理,从而节省成本。 Cultured Butter酸...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昨天,红厨网为大家介绍了大米的分类、挑选和品种(点击标题回顾:《原来大米还有这么多种!长见识了!》)。其实,除了大米,还有很多品种的谷类值得使用。那么今天,就继续为大家介绍几种特色谷类,以供大家对比参考。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小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小米又称粟米,古称粟,又叫粱,是中国古代的 “五谷”之一,也是北方人喜爱的主要粮食之一。小米分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 小米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还可分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蛋白质含量要比大米高,而且富含复合维他命B、钙、钾、纤维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大部分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具有有清热解渴,滋阴、补脾肾、滋补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红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红米即大家所熟悉的红曲米,是在大米中液体深层红色霉菌发酵精制而成的一种大米。它外皮呈紫红色,内心红色,米质较好,营养价值也较高,微有酸味,味淡,是南方常见的一种粮食作物。 红米营养也十分丰富,其锌、铜、铁、硒、钼、钙、锰等微量元素含量要比大米高出0.5-3倍,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植物甾醇以及胡萝卜素等成份,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淤的功效。红米既可作饭粥,可作汤羹,可用于调和菜肴色泽,还可加工成风味小吃。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黑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黑米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大米,又名乌米、黑粳米,古代是专供内廷的贡米,有“黑珍珠” 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 黑米粥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磷、钾、镁、铁、锌等营养元素,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因此被人们称为“补血米”、“长寿米”、“贡米”和“药米”。 用黑米煮出的米汤和粥色泽似墨,清香油亮,软糯适口,喝到口里有一股淡淡的药味,特别爽口合胃;用作主食,也十分美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紫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紫米是水稻的一个品种,属于糯米类,别名“紫糯米”、“接骨糯”,俗称“紫珍珠”,素有“米中极品”之称,民间...

艾灸中的“壮”是什么意思?

在关于艾灸的介绍与论述中,尤其是古代的艾灸典籍中,“壮”这个词是经常出现的,它是艾灸中的一个重要的计量单位,在古代,是没有现在这样用纸卷起来的艾柱的,而是艾绒捏成一个圆锥形,直接贴在皮肤上,因为灸后使人强壮,所以叫做“壮”。 古代,每点燃一个圆锥形的“壮”,实施一次艾灸称为灸了一壮。现在的一条艾柱,约相当于古代一个圆锥形的“壮”的10倍以上。壮本来指壮年人,在艾灸中用壮来计算施灸的数量,通常也是以壮年人为标准的。   在使用艾灸进行健身或治病时,需要灸多少壮,通常要根据具体的施灸对象情况来决定。对于体质弱的和久病、大病的人,使用的艾炷要小于标准的壮年人,同时灸的壮数也要少;对于体质强和初病、小病的人,使用的艾炷可以大些,灸的壮数也可以多一些。在施灸时,少的有1壮、几壮的,多的有数百壮甚至上千壮的。 朋友们在看一些古代艾灸书籍时,经常会看到一些病的治疗中,一个穴位就要灸五百壮,这么多的壮数可以理解为分多次积累达到的数量。 实际应用的时候,可以把古代书籍中的壮数,除以基数10--20(艾柱质量差,直径小,燃烧不充分,则取10;艾柱质量好,直径大,燃烧充分,则取20。),取个大约数,即为今天的艾柱数目。 举例说明: 我现在常用的南阳五年特级纯艾灸条,金色包装,每条长20厘米,直径18毫米,实测每条艾柱可以燃烧的时间为90分钟,换算成的壮数大约是20壮。90分钟/20壮=4.5分钟/壮,即每4.5分钟,相当于灸1壮。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认为连续灸几百壮,正是发挥灸长时间施加刺激的特长,如我曾看到过一个病例,对于脑瘤病人患处连续施灸长达36个小时,壮数达500壮,成功的使瘤体萎缩变小,所以壮的数量需要在实践中来摸索,对于大病、急病,在身体能够适应的情况下,壮数多一些,对治疗会有促进作用。 【说明:】以上案例中,壮数500壮,所以需500/20=25根艾柱,每根艾柱燃烧1.5小时,25X1.5=37.5小时,减去过度时间,约为36小时。

各种糖类的吸收速度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 单糖比双糖(二糖)吸收快,且葡萄糖是体内可直接分解利用的,因此吸收比较快。蔗糖水解后是一葡萄糖一果糖。而麦芽糖是二葡萄糖~ 只有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多糖被水解为单糖才能吸收。 单糖:葡萄糖 果糖 二糖:麦芽糖蔗糖 单糖吸收速度快.所以果糖吸收快 但是,升糖指数跟吸收速度不是正相关。依然是蔗糖升糖指数高。记得果糖是23。蔗糖肯定超过80,具体参考杨月欣主编《食物升糖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