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铃医”看民间医学 文/王晓鸣 钱烨 本着寻访民间郎中的初衷,我们一行人在天台县街头镇湖酋村的卫生室见到了铃医传人季定乾。其实在路上,当地陪同的卫生局领导告诉我们,是去见一位“ling医”,我还想着,也许是和“巫医”同属一宗的“灵医”。 卫生室外的窗上挂着一大串柿子般大小的浅褐色干果,想必是草药的一种,可是让人看着很是陌生。季定乾见闻走过来告知,这是“王瓜”,去年挂在这儿的,有清热生津、化痰通痹的功效。我们正恍然大悟着,就有人眼尖,看到桌上放着的一个铁环状的东西,顿生好奇。直至季定乾解释说——“这个就是串铃,‘铃铛’的‘铃’,也叫虎撑。”我才确定,原来,这是“铃医”的行医行当,也是“铃医”名字的由来。 古时铃医传佳话 铃医自古有之。《黄帝内经》所说的“上古”之起,便开始有了铃医。其实,扁鹊、华佗、孙思邈等名医从本质而言,都是典型的铃医。 提起“铃医”,就不得不提他们手中的串铃,即“虎撑”。相传有一天,孙思邈正在路上行走,突然发现一只老虎追了上来。老虎追到他跟前,不但没有伤害他的意思,眼里还流露出哀求的目光。只见那虎张大嘴,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喉咙里,孙思邈一看明白了,这虎是来找自己看病的。于是他拿起身边套在药箱上的的铜铃撑在虎口上,然后把手从铜铃中间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铃上,这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后人为了纪念药王虎口取骨,把这样的铜铃叫做“虎撑”。此事传出后,民间郎中为显示自己也有名医孙思邈那样的医术,手里也拿着这样的铁环作为行医的标志。尽管如此,据说铃医经过药店门口时是不能摇动虎撑的,因为药店都供奉有孙思邈的牌位,倘若摇铃,便有欺师藐祖之嫌,为同行所不齿。 窗口晾晒的“王瓜” 与儒医群体著书立说不同,铃医每天都要肩背行医布囊,不避寒暑地游走乡间为百姓诊治疾病,因此民间又称他们为“草泽医”、“走方医”。清代著名医药学家赵学敏编撰了第一部总结铃医经验的著作,名曰《串雅》。“串雅”的意思就是让摇串铃的铃医登上大雅之堂。他首先总结了铃医的截、顶、串的三种治疗方法(即汗、吐、下三法),并给予高度评阶,认为铃医的治疗方法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又把铃医的用药特点归纳为贱、验、便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祛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促即有”。铃医治病多重视经验,常无理法...
Natural treatment, Natural healing, Acupuncture, Herbs, Qigong, Meditation, Tuina, Cupping, Gua 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