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自古以来就为中医所重视。《黄帝内经》中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明确了饮食调理的辅助意义。唐代名医孙思邈则提倡先食后药,“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所着的《备急千金要方》设“食治”专卷,标志着食疗专门研究的开始。唐代医家昝殷所着的《食医心鉴》( 又称《食医心镜》) ,是记述食疗方的专着,也是中医食疗的重要着作。该书约撰于唐大中年间,宋代后失传,今本系日本人从《医方类聚》中辑出者[1].该书是昝殷行医多年心得的汇聚,对食疗方剂的研究、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就《食医心鉴》食疗方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1 疗疾广泛 全书共载食疗方 211 首,以病症为纲分为“中风”、“诸气”、“心腹冷痛”、“脚气”、“脾胃气弱”、“噎病”、“消渴”、“水肿”、“淋病”、“小便数”、“五痢”、“痔病”、“妊娠产后”、“小儿诸病”等 14 类,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及老年病症,其中妇人妊娠、产后诸病的食疗方最多共有 33 首。每类病证开篇介绍病因、病机、证型、症状,然后列出食疗方、适应证及制作方法,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对孙思邈食疗思想的继承: “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可。”对妇人妊娠、产后,昝殷尤其重视饮食调养: “饮食失节,冷热乖衷,血气虚损,因此成疾,药饵不知,更增诸疾。且以饮食调理,庶为良工耳。”饮食之重要可见一斑。 2 选材丰富 2. 1 食药并重 诸方选材广泛,种类繁多,以食物为主,包括谷薯类、蔬果类、豆类、禽畜鱼肉类、蛋奶类及调味品,也运用了许多药食同源者和药材,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皆有( 见表 1) .组方大多纯用食物,也有食药配伍方。有的食疗方以食物为主,辅以药材,如“巨胜( 黑胡麻) 三升,炒,薏苡仁一升,生干地黄半升,切,以生圈袋盛,用酒二升浸,经三五宿,任性暖服之”( 巨胜酒方) .有的则以药材为主,以食物为引或为载体,如“以粟米三合煮粥,临熟下淡竹沥三合,搅令匀”( 竹沥粥方) .还有的用单用药材,如“诃梨勒一两,去核,以水一升先煎三两,沸,然后下诃子,更煎三五沸,作茶色,入少盐,啜之”( 诃梨勒茶方) .【1】 2. 2 重用动物 全书有 92 首荤食方占 43. 6%,选用了猪、羊、牛、驴、鹿、熊、虎、鱼、兔、鸡、鸭、雁等动物,涉及头、骨、肝、肚、肾、肠、心、
Natural treatment, Natural healing, Acupuncture, Herbs, Qigong, Meditation, Tuina, Cupping, Gua Sha